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青铜央央 :开始注意和观察电梯的按钮面板,是因为觉察到自己因常乘的两部电梯设计细节方面的种种不同而陷入了混乱。电梯常常会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即预设的或已建立的心理模型失效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电梯的操作面板,重新建立心理模型,找到对应的按钮。如果日常常搭乘几部电梯,它们之间的操作规则和心理模型还不一样的话,一是容易让人混乱,二则给人增加了记忆负担,实在是很麻烦。

觉得这一小块可操作区域很有趣很值得分析之后,好奇之下找了不少图进行研究,五花八门的设计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头疼。稍稍汇总分析了一下各种电梯按键设计上的不同和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

一. 楼层按钮

1. 总体形态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总体形态问题

其实这倒是我最没有想到会出现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梯基本都是规规整整的横向纵向对齐布局。对齐布局之所以会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常规,我想这有点跟着现代建筑结构来的,一栋大楼,每层很整齐的有几户彼此相邻的人家,然后再上层就是继续按照这个排列逻辑一层层的码。小孩画简笔画的大楼,也是先画个最外的大框,里面再尽量规规整整画对齐的小方块。这种整齐的排布,是我们印象中对「楼」这个概念根深蒂固的认知。

如上图所示的各种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如果应用在日常场合中,是非常失败的。日常生活中的电梯,本就是为了帮助人节约时间的存在,特点是人流量大、使用频次高和注重效率,使用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让人不得不每次都去认知它或者记忆这个操作模型,只能让搭乘者更加烦躁。但是如果将它使用在休闲娱乐的场合的话,窃以为是非常适合的。非日常的场合、闲适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让人有兴致去研究有趣的东西。若是我有幸遇到,也会很开心的掏出手机来拍照的。

2. 按钮材质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按钮材质问题

电梯按钮会有楼层数字和按钮一体和分开两种形式,在这里只讨论楼层数字与按钮一体的情况。

按钮常见的材质有银底白字、银底黑字、白底黑字和黑底白字四种(深色彩字、彩底白字类似白底黑字、黑底白字,不另做讨论)。

就识别性进行分析:如上图右侧EPb所示的白底黑字、黑底白字和银底黑字,文字和背景都能形成较大反差,较易识别。但如上图左侧的BO所呈现的银底白字,则识别度相对较低,非正视时较难看清。如S所示的整体银色,也有类似的问题。

就按压之后的响应分析:点击后,按钮需要给人「操作成功」的即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与按钮的材质有一定关系。反馈形式中,个人认为通过数字反馈是最优解,描述搭乘电梯的过程,应该是有确定的目标楼层,寻找楼层数字,操作对应数字按钮,确认操作成功,确认到达目标楼层,楼层数字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在选用的示例中,BOP都是白色文字,按压之后,都是数字亮起,银底和黑底都隔绝了光感,底部不发生变化,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的数字上,且BO还通过外圈「漏光」处理来加强反馈。E按压之后应该整个按钮亮起,这也是白底黑字按钮唯一可能的反馈形式,这样的话变化最强烈的反而是底色的变化,反馈够了,但稍显过头。b是仅使用「漏光」进行按压反馈。S目测是比较容易给人带来疑惑的存在,按钮外没什么缝隙,不像是有「漏光」反馈,操作者无法即时的得到「按压是否成功」的反馈(外圈绿色塑料是对0层的强调并非按压按钮的反馈),大概只能通过电梯是否移动进行判断。

3. 为特殊人群设计

如今,许多公共设施及住宅都开始为特殊人群设计,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对特殊人群人文关怀的体现,如铺设的盲道、建筑物前的残疾人通道、地铁站扶手末端的盲文和在交通最便捷的车厢预留的固定轮椅的位置等等。浅层意义上讲,这些设计是为了保证特殊人群能够独立出行;深层意义上来讲,更是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增加了他们自立的可能性。

为特殊人群设计,应当先定义为在不影响普通人使用、不过分增加普通人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保证特殊人群能用且较方便的使用它独自出行。现在的电梯也逐渐的开始为特殊人群考虑,但在个人看来,依然问题很多,许多设计并不能称为成功的「为特殊人群设计」。

盲文与按钮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为特殊人群设计1——盲文与按钮

为盲人进行按钮设计,这应该是普及程度最广的一个为特殊人群的设计,形式也比较异彩纷呈。

最常见的应该是像S这样,数字和盲文标记一起放在同个按钮上,应该也是实现成本最低的方法,只需要定制按钮即可。但是个人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触摸和按压的边界难把握(并不了解盲人的操作模式,只是自己想着觉得会存在这个问题,如有误区望指正)。想象盲人触摸到按钮区域,开始试图摸索确认数字寻找排布规律的状态。摸清楚盲文应该是要施加一定力度来触摸的,但又要避免把按钮按下。不管容不容易像这样误操作了,这样很容易让盲人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

U和c勉强算是一个类型的设计,黑色区域放置楼层数字和盲文标记,按钮提供操作,这样的分隔处理就回避了上面说的问题。但这两者对比,同样也暴露了一个问题,U对亲密性原则的考虑不足。看U的排布,大概是对「对齐」有过分执着的工业设计师的作品。排布非常均匀,但黑色区域和按钮的对应关系,不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或摸清,我们要利用「阅读是从左往右」的经验或者是判断最小重复单元方能正确的操作。而c这样的互相咬合的设计则用了外型的匹配来让这两者形成自然的关联,是个相对较好的设计。

X的设计比较中正,保证了盲人能识别,也保证了不给普通人增加识别负担,也很美观,但也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不仔细说它了。J和T是个人觉得比较好的设计,用和整个面板相同的原材料制作盲文区域,与对应楼层按钮紧密排列,既不过分干扰普通人识别,也方便盲人操作。不过盲文区域的设计上T要比J略胜一筹,盲文排布在同一块板上,方便顺延触碰。

禁忌数字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为特殊人群设计2——禁忌数字问题

无论东西方,都有一些数字禁忌,西方不喜欢「13」,中国要避开「4」,国内的电梯设计,要避开数字的话也就这些。要回避这些数字的话,情况有两种:第一种如图A,直接跳过这个楼层,这个情况非常多见;第二种如图e,有这个楼层,但用别的命名方式避免直接提到它。我没有实际见识过第二种情况,也有点好奇这种情况盲文要如何描述禁忌数字。但第一种跳过楼层的情况,对普通人而言,可以说只会造成一些小困扰,但对盲人而言,简直是灾难性的。真正为盲人设计,考虑到要照顾他们使用的电梯,应该如图J一般,采用易发现和记忆的简单规则。但如图f所示的这个电梯,是我实际搭过的、对普通人尚且很麻烦对盲人简直是个灾难的电梯。数字横向排布且不是从左下角开始,缺少2、4、13、14、24楼。对于普通人而言完全没办法用寻找倍数规律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所需楼层,只能在理解横向排布规律之后,逐行扫视查看或者根据数字大小在大致高度扫视寻找。对于盲人的话,暗自揣测一下他们的操作模式:摸索下部按钮,大致判断列数,因为没有2没有4,数字开头本身缺乏连贯性,可能要摸索两行按钮才能判断排列规则,然后根据列数和排列规则,向上寻找自己的目标楼层,但因缺少13、14、24,数字规律相当于重建了两次,又加大了找到目标楼层的难度。总而言之,要有禁忌数字的话,就别横向排布,更别流于形式的添加盲文为盲人考虑。

跳出按钮设计说一句题外话,即使电梯面板设计的很好,为盲人考虑的很周到,都还是不够的。据个人所见,考虑到按键盲文设计的电梯,还是没有抵达目标楼层的声音反馈,如果盲人独自乘梯,如何判断自己正确的抵达了目标楼层?电梯门开了,但门口没有人等着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电梯最好是能有个开门报楼层的功能,不仅能方便盲人,也能方便低头族们。

残疾人操作面板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为特殊人群设计3——残疾人操作面板

除了考虑盲人之外,有的电梯还会考虑到残疾人。普通的按钮一般都在门边右侧中部,空间上来说总归还是偏角落的位置,对于残疾人,不借助工具的话,无论是精准的到角落的位置还是操作偏上部的按钮,都是很吃力的。如今,不少公共设施内部都在电梯的左右侧中部,单独设有方便残疾人操作的按钮面板,如图Z所示。图Y中,单独有残疾人操作面板,但却同样安在偏角落的位置,可以说是没有理解这一操作面板的使用场景。

4. 排列方向问题

横向与纵向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排列方向问题1——横向与纵向

楼层按钮绝大部分都是规规矩矩的横纵对齐模式,在讲总体形态问题时已经讲过,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根据人们对现代建筑建立的心理模型而来,而在横纵对齐排布之下,有且仅有横向与纵向排布两种模式。

如图O、K,采取的是横向排布模式,想象一下看到这种面板如何找到自己想去的楼层的数字。第一种情况是,按照习惯先看左下角,找到底层,查看附近数字,找到下一层,视线按反的「Z」字逐渐上升,直到找到寻找的楼层;第二种情况是,看清最底部数字的排布,找到规律,按照数字规律对寻找的楼层数字进行大致的定位。正常操作情况下,应该是两种模式混合着来。对这两种操作情况的描述,也能让人很清楚的看到横向排布的弱点:第一种顺着数字递增方向查看模式,视线一直是按反向的「Z」字来,横向一排也不可能放置太多数字,所以视线一直在「打断——另起一行——打断」的循环中,不是一个比较连贯舒适的识别过程;第二种寻找规律,需要通过奇偶数或者倍数关系来简单的分析定位,稍显麻烦。

R是无意中发现的奇葩型横向排布:数字递增方式是从右往左,而不是符合绝大部分人习惯的从左往右,这真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的问题。

如图P、A,采取的是纵向排列,和楼层上升规律自然匹配,避免了横向排布视线打断和寻找规律麻烦的问题,是较为合理的排布模式。但是单论图片所举的P、A两例而言,也是有不当之处的,让搭乘者较快识别排列方式,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距离来暗示(格式塔原理接近法则),将两竖排间的距离拉大一点,就能降低识别的难度。但我见过的按键排列,最多的是像图A这种,按钮上下左右留的空隙基本相等的类型,根本没法根据按钮大致形态来判断排列方式,必须根据数字来。图P所示的面板,倒是两竖排间距离要大于按钮间纵向距离,但比距离划分更加明显的横向线条划分占据了优势,错误的诱导了横向的查看模式,虽然这样应该就不用定制背后的面板可以一律拼接组装,但这么省造价实在是……

斜向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排列方向问题2——斜向

斜向是一种比较特别也较为少见的排列方式,两排按钮错落排布。这个排列方式,是变相的横向排布,和横向排布存在的问题也基本一致,但会比横向排友好一点,视线转的会柔和一些。如图所示的三个斜向排布的电梯面板,大致排列都很相似——两排错落排布、同排之间更加紧密,识别起来更可能是找到底层之后根据接近原则同排顺着读上去,理解了单双数排列模式之后再根据规律寻找目标楼层。L中为了暗示数字增长规律,1-2上下有凹槽引导视觉(当然也可能是又在机智的省造价),个人认为识别时还是会造成混乱,先读哪边?斜向转折着看还是顺着竖排看?预期的视觉引导有用吗?其实眼动实验真应该用在这。

5. 列数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列数问题

相信看完上图,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头皮发麻的感觉,内心隐隐的有「太难了、好复杂、好难找」这样的吐槽。这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如果让人产生了畏难心理,那它一定是失败的。

列数问题大多出现在高楼层的电梯上,让人头皮发麻的程度因楼层数目和排布列数、考虑盲文与否、盲文设计优劣而各异,如图C、a、H所示。H简直是个中翘楚、集大成者,楼层数多列数多,考虑盲文又考虑的很糟糕,本来已经有4列50多个楼层按钮了,盲文标示一出,乍一看就是按钮数目翻倍的感觉,实在是头疼。

日常搭乘的电梯基本都是1~3列,整体呈现狭长的竖向长方形布局,而图示的这些电梯,同部电梯里可选择的楼层多本来就造成了困难(希克定律),而因排布不合理又偏离了常规的布局,更增加了操作者的识别难度。一台电梯能承载的复杂程度是有限的,而楼层增长可带来的复杂程度是极大的。所以列数问题的解决方案,要么是将复杂程度拆分给多台电梯承担,要么是适度简化将本身的复杂程度降低(其实应该说把复杂性丢给了搭乘者),前者如常见的将单双数楼层区分开来,后者如图V所示的每三层停靠设计的电梯(每层的按钮后有岔开的标示,标明每个按钮所承担的三个楼层)。

6. 总数奇偶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总数奇偶问题

这个问题相对之前的种种而言,可以说是个小问题,但也挺有趣,针对只有两竖排按钮的电梯来讨论一下总数奇偶问题。楼层总数,有奇偶两种情况:偶数楼层的话,一般是有两种排列方式,对齐排列和错开一个,如上图Q、A;奇数楼层的话,大致有如上图E、d、W三种排列方式,上、下多出一个和错开。

总的来说,如A、W这样整体形态呈斜向右上方的四边形形态是最优解,从形态上比较清楚的暗示了两竖排之间的数字递增关系,而且在看清最底端的起始楼层之后,因没有左右干扰,视线很自然的往上走,成功暗示纵向排列引导了纵向阅读。E、d抛开横向排列模式来说的话,个人认为会出现的问题是对「零余者」的过分关注。因别处对称度都相当高,注意力难免第一时间被多出来的那一个吸引过去,在这个意义上,E比d更糟糕,先找到1肯定比先找到7强,但d是完全按照数学规律来做排列,利用自然匹配直观引导理解的纵向排列肯定优于需要理性逻辑思考的数学规律排列,毕竟,不动脑最好啦!

二. 开关按钮

1. 与楼层按钮相对位置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与楼层按钮相对位置问题

开关按钮与楼层按钮的相对位置大概有三种:

  • 和楼层按钮完全不做区分的排列在其下,如R。
  • 相隔一定距离在其上,如A、D。
  • 相隔一定距离在其下,如B、E。

不做区分混排毫无疑问是最糟糕的排列形式,即使是不同功能的按钮,采取同样的样式,放在一起,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它们是同类的,完全没能起到区分作用,操作时需要通过符号识别出来,或者依靠经验寻找到。E是它的反例,开关门按钮与楼层按钮不仅做了距离划分、还做了方圆的样式区分,非常清晰。

开关按钮是所有按钮里操作频次最高的按钮,在上在下孰优孰劣需要通过使用情境来分析。单人搭乘时,只需要按一次关门键,情况比较简单,在上在下都不算麻烦。但多人搭乘时,很容易出现需要长时间按住开门键和需要多次按关门键的情况,长时间高频率需要操作按钮的话,按钮就需要放到操作着比较方便舒适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放在下面会明显比放在上面好,一直要抬手肯定比较累,而放在下面则轻松得多。

2. 两者的区分强调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两者区分强调问题

在讨论开、关门键的区分强调问题之前,先讨论一下它们的重要性区别。电梯开门关门间有默认时长设置,到达目标楼层自动打开门,约莫5s之后自动关门,但实际常出现默认时长结束但人还没上完或下完、或者临时有人要搭乘的情况,所以必须有开门键,且必须非常灵敏以应对突然状况。达到默认时长,电梯门会自动关闭,到达默认时长后仍按住开门键的话,松开开门键电梯门也会自动关闭,所以关门键并不是必须的,即使有的话,反应速度也会慢1~2s,以防出现突然状况。综上所述,开门键的重要性要高于关门键。

实际使用中的电梯,开关门键区分强调的形式也比较多:

  • 完全没有区分,如O。
  • 把比较弱的关门键直接砍掉了,如Q。
  • 用颜色来做区分强调,如A、B(B用警示色红色强调了关门键,使用错误的)。
  • 用大小来做区分,如C(也算是用了菲茨定律)。
  • 用颜色、大小来区分,如I,相对最完善的考虑。

三. 报警按钮

1. 位置问题

可能是你见过第一篇分析电梯交互设计的文章

△ 位置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和开关按钮的位置问题有点相似,最大的和最糟糕的问题还是混排问题,如上图的U、S、K,全是报警按钮和其他花样混排,样式完全一样或者挣扎着稍微改了改,用了个警示色黄色,都挺糟糕的。操作频率最低的报警按钮和别的东西排在一起,真的非常容易导致误操作,而且误操作导致的后果一般还较严重,很容易给人带来挫败感,非常不合理。

O、I则是比较正常的类型,将最不常操作的报警按钮直接放到了最顶上。但其实最好还是如I一般做一些强调,毕竟虽然操作频率低,却非常有必要让人注意到。

其实回过头来看,自己也蛮诧异看起来很简单的电梯面板,能折腾着分析出来这么多不同和问题。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是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更优雅精致的工具、经历更简单明了的过程、拥有更舒适愉悦的心情。很不幸的是很多电梯,总是在让人焦头烂额的狼狈寻找,或者是让人自怨自艾的觉得自己记性太差。希望大家在以后,碰到的电梯都是没有槽点的。分析的东西比较杂,方式也不一样,感谢读到最后。

「除了普遍认知的界面设计外,还有这些特殊设计」

================明星栏目推荐================

优优教程网 UiiiUiii.com 是优设旗下优质中文教程网站,分享了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为零基础设计爱好者也准备了贴心的知识树专栏。开启免费自学新篇章,按照我们的专栏一步步学习,一定可以迅速上手并制作出酷炫的视觉效果。

设计导航:国内人气最高的设计网址导航,设计师必备: http://hao.uisdc.com

收藏 14
点赞 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