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当视频在手机上无法加载,可前往PC查看。

当你告诉它,“我想为 xxx 咖啡做一套包装设计”,它就能自动生成 3 种不同风格的包装盒、咖啡袋、马克杯和展示场景。

就像请了一位 AI 视觉总监,一次性打包输出你要的品牌物料方案。

它就是——Lovart AI,全球首个 AI 设计师。

当你输入一句需求描述,它能自动读取项目说明、写出完整代码、调试出错、部署上线。

完全不需要人工参与,它就能自动帮你开发应用。

它就是——Devin,全球首个 AI 工程师。

你只需要输入一次任务指令,它就能每天自动整理最新的行业资讯,抓取各大平台的重点内容,并分类汇总成“技术更新、市场趋势、公司动态”等模块,并在每天固定时间更新发布到自动生成的网页上。

不写代码、不装插件,也不用手动维护内容。

它就是——Manus,全球首个 AI 办公员。

三款产品,三种能力,一个共同的特征:

它们不是聊天工具,而是能“替你干活”的 AI。

也是,2025 年 AI 领域最热门的新风口:智能体。

大家好,我是言川。今天就带你彻底搞懂智能体的来龙去脉。

更多测评:

一、什么是智能体?

如果说大语言模型是“会说话的大脑”,那智能体,就是这个大脑长出了眼睛、手脚和记忆系统,能听懂你在说什么,也能自动完成你要做的事。

如果用专业的语言解释,那么:

智能体(AI Agent),是具备“感知 + 推理 + 行动 + 记忆”能力的智能系统。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比如你说:“创建一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化的细菌菌落模拟,并部署上线。”

大模型会给你一套完整开发方案,但具体执行部分还需要你手动操作。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而智能体,不仅能写出完整代码,还能自动检查是否可运行,直接部署上线,并返回访问链接。你只说一句,它就能帮你全做完。

这就有点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

当托尼·史塔克只说一句话,贾维斯就能分析战场、远程部署战甲、协助决策——这就是“智能体”真正的形态:有目标感、能调用工具、具备行动力的 AI。

虽然我们今天还做不出贾维斯,但像 Devin、Manus、Lovart 这些智能体,已经有“现实版”贾维斯的雏形了。

这也标志着,AI 第一次从“语言模型”进化成了“任务执行体”。

二、智能体的四大核心组成

一个能“替你干活”的智能体,并不是一个大模型那么简单,它其实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系统结构,每一个模块都承担着关键职责。

1. 感知:让智能体“听得懂”

感知模块让智能体能够接收并理解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无论是文本、语音,还是图像、视频,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帮助智能体“知道”当前发生了什么。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1. 文本输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体能理解你输入的文字。
  2. 语音识别(ASR):将语音转化为文本,帮助智能体理解口语命令。
  3. 图像/视频识别(如 CLIP):让智能体能够“看到”图像/视频,理解其中的内容。

比如最近,特斯拉首次实现了一次从工厂出发、驶往客户住址的全流程自动驾驶交付——全程无驾驶员、无远程操控,仅靠智能体对环境的感知和决策独立完成任务。

2. 推理:让智能体“思考”该做什么

推理模块是智能体的“大脑”,它将感知模块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智能体根据推理结果判断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1. LLM(大语言模型):通过模型的强大语言理解能力,智能体能够分析复杂任务并给出合理方案。
  2. 提示词(Prompt):在给定任务时,通过设置适当的提示词引导智能体,确保它按照要求执行。

在 Lovart AI 中,你只需输入:“生成 5 张黑色保时捷帕拉梅拉的夜景高清图,包含不同视角。”推理模块就会自动解析需求,理解你所需的风格、角度和构图,并精准调用图像生成模型,批量输出高质量图片。

3. 行动:让智能体“动起来”

行动模块使智能体能够执行推理模块做出的决策,影响环境并完成任务。无论是通过工具、插件,还是物理行动,智能体都能自动采取行动。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1. 工具/插件:智能体可以通过调用外部工具和插件(如 API 或应用程序)来执行各种任务。
  2. MCP:这一协议标准化了智能体与外部工具的交互方式,使得智能体能够更方便地接入和调用各种工具。
  3. RAG(检索增强生成):RAG 允许智能体在生成过程中检索外部知识,以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Manus 就是一个超级工具型智能体。它通过“观察”人类操作网页,把操作序列录入,再变成“自动执行脚本”,像浏览器中的打工机器人。

4. 记忆:让智能体“记得你”

记忆模块让智能体能够记住用户的历史信息、任务偏好等,使得它在处理后续任务时更具个性化和连续性。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1. 短期记忆:记录当前任务或对话的相关信息,通过上下文信息,确保对话和任务的一致性。
  2. 长期记忆:存储用户的偏好、历史任务等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 混合记忆:结合短期与长期记忆,根据任务场景动态调用,既能理解当前语境,又能参考过往经验,提升响应的连贯性和智能性。

比如,在一个客服智能体中,如果你对它说过地址、航班信息等,它就能自动记录信息,并在之后的对话中自动调用,无需你重复输入。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一句话总结就是:

智能体 = 感知 + 推理 + 行动 + 记忆,四大模块协同,才能让 AI 真正从“能说”变成“能做”。

三、智能体的发展阶段

如果说“大模型”是近两年的爆点,那“智能体”就是这场爆炸后的必然演化。

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过去十几年里,一步步演进而来的。

从最早只能重复“人类操作”的脚本机器人,到如今能自主“理解任务、调用工具、执行流程”的全能助手,智能体的演化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这是智能体的雏形。

RPA 的本质,是模拟人类的鼠标点击、键盘输入,按照设定好的流程来执行任务。它没有“智能”,也听不懂人话,但可以重复干活、不会偷懒,是企业自动化的第一代工具。

一句话总结:RPA 是“没有大脑的手”,干得了重复活,但不能理解任务。

第二阶段:Chatbot(对话式机器人)

RPA 不会说话,于是第二阶段的 Chatbot 出现了。

它通过关键词匹配或预设的流程引导,能“理解”一些问题,并给出答案,广泛用于在线客服、电商平台、银行问询等场景。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旦问题超出预设范围,它就会“卡壳”。没有真正理解能力,也不会执行动作,仍然只是一个“语言外壳”。

一句话总结:Chatbot 是“能说话的 FAQ”,回答得了简单问题,但做不了真正的事。

第三阶段:LLM Agent(大模型智能体)

大模型时代开启,智能体终于从“能说”跨越到“能做”。

LLM Agent 不仅能理解自然语言,还能调用插件、搜索知识、规划任务、执行操作,具备完整的“感知 + 推理 + 行动 + 记忆”能力。

一句话总结:LLM Agent 是“有大脑、有手脚、还能进化”的超级助手,是智能体的终极形态雏形。

RPA 是手,Chatbot 是嘴,LLM Agent 才是“手脑一体”的数字员工。

这就是智能体的发展路径,从“工具人”走向“代理人”,从“机械化”迈向“智能化”。

四、主流智能体产品大盘点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具备任务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开始落地,形态也在逐步丰富。

一方面,有一些围绕特定场景打造的成品型智能体已经上线使用;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平台支持用户通过大模型、插件、知识库等模块,自定义搭建自己的 Agent。

整体来看,智能体正从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组件,发展为一类具备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的独立系统形态。

从应用形态来看,目前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产品化智能体

它们通常是由公司或平台直接推出的成品工具,具备清晰的功能边界和交付形式,比如写代码的 Devin、跑网页流程的 Manus、做品牌设计的 Lovart,用户只需登录就能直接使用,属于“开箱即用型智能体”。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第二类:智能体搭建平台

这类平台提供了一整套构建框架和工具链,用户可以基于大模型、插件、知识库等模块,自定义开发自己的智能体。

像 Coze、Dify、Langflow 等平台,大幅降低了开发门槛,即使不写复杂代码,也能快速搭建并上线一款具备任务能力的 Agent。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智能体正在从技术概念,逐步变成可配置、可搭建、可调用的“AI 应用模板”。

它不一定完美,但目前是已经做到了“能用”,而且在快速迭代中,会变得越来越强。

写在最后

我认为:“智能体可能是大模型的终极形态。”

为什么?

很多人以为,AI 的尽头是一个超大参数的超级模型。

但从现实来看,大模型越大,能力越强,但也越“泛”。

而智能体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

AI 的落地,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结构”。

真正有用的 AI,不是更大的 GPT,而是成千上万、专注于不同任务的智能体系统。

每个智能体,负责一个角色、解决一个问题,像细胞一样组成 AI 的“生态系统”。它们不需要通天彻地的通识模型,只需要明确的目标 + 精准的工具 + 可控的逻辑链,就能在真实场景中创造价值。

这,才是 AI 真正走向“能干活”的标志。

而能听懂你说话、记得你是谁、调用工具替你执行任务的智能体,正是这个时代最接近“答案”的技术路径。

好了,各位观众老爷们~

看到这儿,你应该已经对“智能体(Agent)”有了初步了解。是不是也在想:

“现在这些智能体,到底靠不靠谱?在真实工作中,能不能真正帮我们提效?”

别急!这只是我智能体专栏的第一篇。

未来我会持续更新更多干货内容,包括实测教程、平台对比、搭建案例等,帮你一步步掌握智能体的真正能力。

如果你想学习 AIGC,可以加入我主理的《优设 AI 俱乐部》,俱乐部内沉淀有 2000+ 优质 AI 学习资料,涵盖 AI 绘画、AI 视频、AI 提示词、AI 工具库、AI 商业设计案例、研究报告......

也可以点击链接: https://wx.zsxq.com/group/15288828142182

给你一个24小时助手!写给设计师的AI智能体科普指南

收藏 7
点赞 35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