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看了谷歌的发布会以及各种文章,有些感慨。这份感慨憋了有些日子,一直想写文章聊聊,又觉得没到时候,毕竟 AI 还会越来越强,而我说的也很可能在未来被更强大的工具反驳。但还是想趁着现在有时间跟各位聊聊,就写到哪算哪吧。
我 16 年刚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那会儿,就跟各位读者聊过这么个观点:做设计这行当,别整天盯着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问题。
大概是说,别花大把时间在研究那些与你当下工作关系不大的动效技巧上,别沉迷于那些你暂时用不上的 C4D 建模,也别花太多精力去钻研所谓的"运营插画"。
就像我文章的封面,放以前,许多设计师得画好久,然后发到 Dribbble 上在设计群里求几个赞。
现在只要一些提示词,分分钟就出来了。
那这些技能还要学吗?可以学,但有个前提——先把你的本职设计工作做好。
怎么算"做好"呢?简单说,就是真正理解业务,能从产品角度去思考设计方案和逻辑。
毕竟 UI 工作在技巧层面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低。
市面上那么多 App,那么多网页,你能找到的参考样式简直是汗牛充栋。
今天这个产品改版,明天那个功能上新,稍微留个心,多看多琢磨,很多所谓的"新趋势",其实都能找到借鉴的对象。
那做什么呢?与其花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可能一年都用不上一次的技巧,不如多在业务逻辑和设计逻辑上下功夫,这对你未来的发展会更有帮助。
这些话,都是我 16 年写过的原话,且我还在文章中讲解过不少功能案例。
包括做交互的,我也说过:要多从产品角度思考交互逻辑。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在"越俎代庖",与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些重叠。但实际上,这是在帮你更好地理解产品逻辑,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设计方案。
说到底,产品、交互、设计,本就是一码事。
多学习知识,多从不同岗位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跨界"思维给你带来的帮助,肯定比你埋头研究某个交互控件的十八种用法要大得多。
甚至我还说过:无论你现在做什么岗位,只要能从我提到的这些角度去做产品设计,那么无论未来行业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新岗位,你都能从容应对,随意切换。
因为归根结底,设计只是一种技能,行业才是根本,你最终服务的,是业务本身。
这也是我在 17 年“嘲讽” UXD、UED 之类岗位名称时写的原话。
我还特别强调过:别太在意头衔,多去思考业务。
有意思的是,那些把我这番话听进去的读者,现在大多还在关注我,而且工作做得也挺不错。
反倒是那些当年反驳我的,坚信"技能至上"、"方法论为王"的朋友们,现在好像都不怎么见了踪影。
如今 AI 兴起,技术门槛被拉得极低。
但注意,你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积累的经验,依然是你最大的优势。
凭借这些经验,你完全可以借助 AI 工具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产出更优质的作品。
想到最近很火的"一人公司"概念,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Dan Koe 了。
这位仁兄几乎就是通过各种 AI 工具来传递他想表达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他凭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借助 AI 工具高效完成各种创作。
现在全网粉丝量突破千万了。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你这些年来一直只专注于技巧和技能,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却知之甚少,只能说出些皮毛,不了解其中的门道和细节,那么即使最强大的 AI 工具摆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除非有明确的需求来源,有了需求,再通过 AI 去完成创作。
而一旦没了需求,自己不会挖掘、探索,那么这些工具就只是完善你自身技巧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再无用处。
这就是现在许多人所面临的困境——"每天出现的这些东西,跟我有啥关系?"或者,"我应该用它们做什么呢?"
有趣的是,他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甚至不是"我能用它来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我为什么要用它"。
于是开始反驳:“每天花里胡哨的更新,真有人在用?”
直到 Midjourney 和 Lovart 这类工具的出现,他们才恍然大悟:“我的工作可能真的要被取代了。”
当然,这种担忧只在一种情况下成立——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只是在琢磨工具和技巧,甚至连自己的审美都没有刻意去提升。
我之前参与某项目认识了一位 95 后的小画家,在小红书上有百万粉丝,发的多是自己的画作。
在朋友圈,我常看到她分享对文学、哲学的思考和感受,或是截图某个艺术作品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的喜爱。
前几天,我看到她用 Lovart 创作了一张与她个人风格结合的作品,相当出色。
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法靠自己操作 AI 做出那种水准的作品的。
这就像有些人会问的:“现在 AI 这么强大了,我还有必要学美术吗?”
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学的当然是美术,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美术培养的一种认知能力。
很多人对 AI 工具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是错误的,而且这类人必然是大多数。
就像 AI 的出现不会让原本不读书的人开始读书,而是让本来就爱读书的人对书的理解更加深刻。
举个例子。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了 Google 的 NotebookLM 有多厉害,我最近也在深度体验,效果确实不错。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它能帮你梳理并给出相关解答。
同时,它也能解读你上传的各种文档,与你进行对话。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从来没思考过这类问题,你怎么知道该让它帮你做什么?
更进一步说,如果你上传一本你没读过的书,你们的对话本质上是不完整的。
我看很多人用各类 AI 工具去解读文章和书籍,但自己却从未读过它们,这种人与 AI 的对话多是单向索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比如"这本书写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等等。
当然,或许会有一堆提示词辅助他们理解这本书,但问题的本质没变:没读过书就向 AI 索取信息,和读过书后与 AI 进行对话,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和收获。
新工具的出现,一定要积极拥抱。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工具的视角去审视如今的自己:这些年来,是否真的有所成长?还是说,只是一味地在啃那些低门槛技术的老本,幻想着通过学习各种技术来充实自己?
想想看,如果你是那种能够真正理解业务,能从产品角度思考问题的设计师,那么 AI 工具对你来说,不过是帮你更高效地实现想法的助手。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埋头画图、做效果的"技术工",那么当 AI 能够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完成这些工作时,你的价值在哪里呢?
末了,不灌鸡汤,不安慰谁。
只想对当年那些听进我话放弃技巧研究的各位,道一声:没想到被我蒙对了~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辅助海报设计101例
已累计诞生 719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5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