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宝马第一次用 “Neue Klasse” 打造了标志性的运动轿车,奠定了品牌基因。半个世纪后,这个名字再次被启用,但这一次,变革的焦点不在发动机与悬架,而是人机交互与智能座舱。
过去十年,车内体验常常被简化为“屏幕越大越豪华”。奔驰用 Hyperscreen 织造“数字剧场”,特斯拉用极简中控挑战传统,而宝马的新世代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把一切交互重新围绕驾驶者的感官重建。
这种坚持并非保守,而是一种差异化宣言。宝马要证明,智能化并不是替代驾驶,而是让驾驶体验更专注、更轻松、更本能。
相信经常关注 BMW 的总监们已经知道,23 年的亮相的 Vision Neue Klasse(也就是概念车)在 9 月 8 日于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本次发布的是 BMW iX3)
更多车载设计干货:
宝马的新世代交互有两个视觉核心:全景 iDrive和 向心中控屏。
注:本视频为官方演示视频
1. 全景 iDrive
传统 HUD 已经普及多年,但宝马在新世代中推出的 **全景 iDrive** 更像是一次信息显示方式的重构。它采用了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结合超近距投影技术和带纳米涂层的专属风挡玻璃,让信息自然地延伸在驾驶员前方视野。
宝马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套系统能在视平线区域完整呈现导航、辅助驾驶、车速等核心数据,并与新一代 3D 抬头显示无缝衔接。作为体验者,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减负”逻辑:当导航箭头直接浮现在前方道路的延伸线上,我不再需要频繁在仪表和前方切换视线。这是一次“信息与场景的融合”,也是宝马在交互层面的领先尝试。
2. 自由裁剪屏
中控屏采用矩阵背光与自由裁剪工艺,并向驾驶员倾斜 17.5°。这意味着屏幕不是一块生硬的大矩形,而是为“黄金视角”量身定制。宝马没有追求尺寸极限,而是通过角度与比例,把操作区留在最自然的触控范围。充分考量人体工程学,让驾驶员拥有“黄金视角”,能够更轻松、更专注、更安全地获取和触控屏幕信息。
在数字座舱越来越“屏幕化”的今天,宝马的新世代把方向盘重新定义为触觉的中枢。
超感智控方向盘
采用竖向双幅设计,结合“分层显示”与“主动触觉反馈”。当某个功能可用时,按键才会亮起,并通过细腻震动确认输入。驾驶员无需移开视线,就能完成操作。
ShyTech 隐形科技
宝马用“隐而不显”的理念,把科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当你需要时,它才显现;当你专注驾驶时,它悄然退场。这是一种与用户节奏同步的交互逻辑。
这种设计让我联想到一个体验设计的原则:减少操作成本,增强心流感受。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模态交互优化:视觉提示+触觉反馈共同作用,降低了误操作风险。在触觉层面的优化,正是宝马避免“屏幕绑架”的方式。
全球化战略之外,新世代在中国市场的重点是AI 与本地化交互。
DeepSeek 加持
宝马将在今年为多款在售新车接入 DeepSeek,大幅增强智能个人助理的思考和对话能力。未来,这一能力也将应用于国产新世代车型。
中国专属智能体
宝马与阿里合作,基于千亿参数大模型定制了“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它们能同时处理多指令问题,并给出最“宝马式”的建议。
中国场景优化
宝马中国研发团队基于 2500 小时深度访谈,总结出中国用户五大常用场景,并设计了 10 个高频交互体验。例如:宝马定制版高德导航,支持四屏联动和 3D 高精地图;车载 UI 融入“二十四节气”等东方美学。
值得一提的是,BMW 新世代操作系统 X 深入本土化,70%源代码在中国开发和优化
这些本地化的举措并不是表层装饰,是让宝马的“驾驶者为中心”真正落地到中国语境。对体验设计师而言,这是一种文化与功能结合的最佳案例。从体验角度看,这是宝马把智能助理从“命令执行者”升级为“出行伙伴”。而且它并不是简单移植,而是深度结合了中国用户需求。
实际上,自 2020 年以来,宝马中国的人机交互系统迭代,包括视平线全景显示在内的超感智能座舱可用性研究,已有超过 1180 名用户参与了这项研究,访谈研究累计超过 4700 小时。
宝马的四大交互界面——全景 iDrive、自由裁剪屏、超感智控方向盘、AI 语音助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通过视觉锥逻辑层层递进:远景(HUD)、中景(风挡显示)、近景(中控屏)、触觉(方向盘)。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信息的丰富度,又不会打断驾驶者的专注,让人车互动更加的流畅自然,打造宝马独有的“心意相通,驾驶至上”人机交互体验呢。
宝马明确强调:“智能人机交互不在于技术堆砌,而在于屏幕、语音、按键、信息显示的恰到好处。”这句话其实也可以作为体验设计的注脚。真正的豪华不是把所有功能罗列在眼前,而是让驾驶者在轻松与舒适中自然完成操作。
作为体验设计师,我观察到新世代宝马外观引发的“门牙鼻孔”“黑山老妖”吐槽,包括 24 年的“猪鼻子”等称呼,实际上反映了用户对品牌视觉语言的短期不适应。宝马在新世代车型中大幅放大格栅、重塑灯组轮廓,这是一种突破传统审美惯性的设计尝试。从设计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熟悉形象的偏好会导致第一印象偏差,尤其是品牌标志性元素被夸张处理时,容易产生“丑”的直观评价。
这也体现了“视觉冲击与长期体验的分离”:外观的争议可能吸引注意力,但真正决定用户接受度的,是内在的交互体验、信息层级设计、驾驶感受和智能化便利性。宝马新世代在座舱交互、AI 助理、触觉反馈和视觉信息布局上的创新,正是弥补外观争议的关键因素。
回顾宝马在人机交互上作出的创新,不难发现这个品牌一直在作更优的交互体验设计。
以上为官方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
自 2001 年开始,宝马曾多次首创新式交互语言,以下图组为部分人车交互节点
最后的最后,整理了几张最近的实拍图供大家观赏: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辅助海报设计101例
已累计诞生 75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5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