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真的能够批量生产吗?1个小时极短时间内也能打磨出极致的产品?

读客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上周我带着团队伙伴去上海学习读客的模式,真的是让大家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也打破了我对出版和创意行业的认知。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这家创立仅16年的出版公司,致力于打造“出版工业化”,出版了众多百万级的爆品图书,品效也一直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倍的水平。

从《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到《局外人》《巨人的陨落》,再到《生死疲劳》“半小时漫画”……

16年来,读客用同一套方法培养全员打造畅销书的能力,迅速崛起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市值在民营图书策划与发行品牌中位列第一。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读客的创始人,华杉的弟弟华楠,也是华与华的创始人。

华与华大家肯定不陌生,下面这些广告都是他们操盘并打响的。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从事文化创意类工作的人,非常看重才华和经验,很多时候会遇到没有灵感,创意枯竭的时刻,但读客却始终强调——创意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读客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证明了批量化生产高质量的创意产品是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这靠的不是个人经验,而是工业化的标准。在读客,不仅做到流水线生产创意,1小时快速出品,还能把品质严格控制在合格线以上。

读客董事长华楠说:“16年来,读客所有的书,都是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套路研发出来的,而且这套方法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学得会。”

这条流水线是如何形成和运作?读客又是如何靠流水线持续生产爆品的呢?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深度揭秘。

稳定60分,比平均70分更重要

从读客的门头设计就能看出这家公司是做创意的,品牌IP非常醒目,进入大楼,第一眼就能看到读客整条创意流水线的框架示意图。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在这张图里,读客把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动作全部显现出来,进行编号,每个动作有顺序、有操作标准、有动作要领、有验收标准,并且规定每个动作的时间。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每个动作节点还对每个人的执行过程做了明确的要求: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匀速推进,让所有人的动作都在流水线上,流水线外无动作。

截止目前,读客已经将全公司9个部门拆解出了110个流程,4573个动作,并且还在每周持续完善中。

读客创意流水线的产品研发流程(部分)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从一本书的研发开始,读客就严格规定每一个动作步骤,并且将时间控制在1小时,“一小时标准创意车间”就是这套流水线里的一大生产工具。

进入车间就要进入全神贯注、生搬硬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思考状态,读客认为,只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车间主任(项目负责人)要带领小组要完成一本书从品类、母体、购买理由到封面、文案等一系列内容的完整研发。这套流程直接让读客研发产品的会议次数减少50%,研发周期缩短51.6%!

实现了效率翻倍!还很好避免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两个常见低级错误,第一是:我以为,第二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样打造出的产品都是合格标准品,有生产流程、生产标准、生产原理和验收标准。对于读客来说,稳定的60分,比平均70分更重要。

多卖10倍的图书封面如何设计?

在读客,每一本书封面研发都经历7个操作步骤:母体、购买理由、书名、超级符号、文案、购买指令、清理设计垃圾。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封面内容由16个“零配件”组成,不多也不少,在读客,这是一套经过验证的,合格的封面制作标准。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在编辑拿到材料之后,第一步先判断品类,找母体,简单说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场景下,我们能把这本书递到读者手中。而场景的选择不是靠想象,一定是那些永不停息、无所不包、循环往复的真实日常。

确定了母体之后再来确认购买理由,读客从来没有什么卖点和痛点,只有购买理由,能够最终精炼成一句话的购买理由,一定是打动读者,而不是说服读者,要干脆利落,不容置疑,没有歧义和其他想象空间,直接促成购买。

书名也非常重要,要同时体现母体和品类,如果能够用书名说清楚购买理由,就直接用购买理由当书名,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天然绑定,就是一个超强购买理由。然后再利用超级符号放大购买理由,依据购买理由对符号进行改造,超级符号要有一望即知的自明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品类感。

读客有一个很经典的验证标准:无论是封面还是海报,要做到三米开外、一秒之内、一望即知,即使是指甲盖大小也能被读者清晰识别。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封面文案也是围绕购买理由来创作,核心是快速罗列强烈证据,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这就是最强证据。

文案最后给出购买指令,购买指令一定是一个祈使句,一定包含一个动词,比如:翻开本书,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这个指令付出极小,收获极大。

封面设计的最后一步是清理封面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即设计过程中任何多余的信息,要让产品在货架上第一眼就能被精准捕捉和识别。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读客的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经过这样严丝合缝、环环紧扣的流程制作出来,所有动作的出发点都是购买理由:产品就是购买理由,包装就是放⼤购买理由,⽂案就是证明购买理由,营销就是传播购买理由。

按照这个方法做产品研发,经过读客策划的图书,平均销量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倍,这意味着读客将创意生产做到了时间可控、质量稳定。

读客将这套方法论总结成了品牌的16字方针:文化母体、购买理由、超级符号、货架思维。

读客甚至将16字方针中的12个字注册了商标,品牌意识够强吧。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如果你想好好研究这套理论,可以买一本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原理》看看,我在2021年就带着全公司管理层在看。

创意有标准,打磨要极致,持续做迭代

你可能会问,所有流程标准化之后,如何做出更好的创意呢?

其实在读客,没有好创意,只有标准创意,但是对于每一个产品,都有极致打磨的过程。比如读客研发畅销书《沙丘》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经过打磨点石成金的案例。这是一部在全世界非常著名的科幻小说,但在读客这个版本出来之前,它在中国一直都卖不动。

因为它叫沙丘,那就在沙子里面画出一个星云,然后它又是太空歌剧这样一个科幻类型,所以给了这样一个标准创意。然后团队就进行了一个漫长的、极致的打磨过程。

首先去找海量的参考,找到海量的星云的参考、沙子的参考、沙子被手指画出形状的参考……找完参考之后,开始一粒沙一粒沙地打磨这个封面。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16个零配件都有打磨标准和验收标准,一个标准创意从出车间到下厂,它经过两个星期的打磨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极致的创意。所以这本书后来非常畅销,完全扭转了这本书在中国的命运。

你可能会问,全公司都流水线生产,那员工能力如何评估?员工的晋升路径是什么?

在读客,虽然全员都在流水线上,不允许员工临场发挥,灵活运用,但是员工依然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完美的流程,只有不断完善的流程,制定流程从来不是目的,迭代才是制定流程的目的。

所以读客设置了“流程迭代委员会”,每周进行提案表彰大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流程漏洞,改善建议进行奖励。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久而久之,那些打造流水线、迭代流水线、优化流水线,并且把流水线交给别人去使用的人,自然可以往上走,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读客每周进行一次滴漏表彰大会,华楠老大会亲自给员工发现金,而且是连号的,不仅体现仪式感,还能潜移默化让员工意识到,改善流程和发放奖励的一体性。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读客鼓励员工:“不论提出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发现的问题是否真正能改变企业的发展,都要大胆地表达出来,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更新迭代,才能找到最适合读客的方法。”

在公司的电梯口,还会挂上每周为流水线的更新迭代作出卓越贡献的员工,员工进出都看得到,流程每周在迭代,生产的效率每周在提升。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读客创意流水线虽然只实行了三四年,效率就提升了十几倍,实际上是基于创始人20多年的方法沉淀。

华楠老大说过,读客运用的这套方法,早在1913年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制作全世界第一条工业流水线,就已经验证过了。

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建成以后,福特公司90分钟可完成汽车组装,比手工生产效率提升了485倍;5年后,它做到了每十秒钟生产一台车;直到几十年后变成汽车“大厂”。

太强了!1小时批量打造畅销书,揭秘全球第一条创意流水线

而读客现在的这条创意流水线,其实相当于1913年的“福特式”流水线。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它也改变了工业革命的方向,改变了人类制造的未来。

华楠老大说:流程会持续完善,希望到2024年,读客1小时创意车间能缩短到半小时,到2026年,全公司生产效率超过同行业水平的20倍。

秋叶大叔写在最后:

虽然游学体验只有一天的时间,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是挺大的。打造个人品牌,要找标杆人物;公司要长远发展,一样要找标杆企业。

我们公司发展到了第10年,也得学习优秀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最终目的是把方法变成标准化流程,按流程去做,持续改善,不断迭代,让管理变成可以管控的闭环.我们最终要变成靠体系和组织的能力培养人,带新人,靠文化和价值观筛选人。

我作为领导,要避免自己用感情去判断人和事,要用制度约束工作往前走。这些全部做到位,慢慢你的公司就变成一个每一个动作都在强化公司品牌,员工就会变成工作执行力很强,做事有标准的团队。

我们公司到了150人,要做大,不仅仅是简单铺大饼,招人换人,更要从底层去思考,怎么做才能基业长青。

有些事情看起来和业务提升关系不大,但是如果真要做大,恰恰是要学习读客,学习制造业的精益管理,把自己的认知格局和思维提升到先进企业的高度,我们才能摆脱过去的口头管人管事,依赖个人能力,习惯事情驱动而不是流程执行的短板,才能真正抓住AI时代的红利。

点赞 40
收藏 2
近期热门文章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