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 是一个非常轻量化且简单的软件,在 UI 设计行业早已成为共识。但观察了成百上千名新手学习 Figma 的过程以后,却发现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乐观,远远低于预期。
一方面是现在的 UI 设计新手已经没有 PS、AI 等软件的操作基础,对桌面设计软件非常陌生。另一方面是 Figma 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有很多功能是基于编程逻辑设计而来,且进阶功能对实际设计的影响极小。
如果在前期学习 UI 就陷进 Figma 的困境里,那么入门 UI 设计本身就更无从谈起。毕竟对于输出前期作品集来说,需要掌握的 Figma 技能最多只需要花一个星期就能学完。而我实际看到的案例是起点一样的情况有的同学作品集都要做好了,有的同学还在纠结 Figma 的变体应该怎么设置……
所以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如何最正确、高效的去学习 Figma 的思路。
更多自学方法:
Figma 初创时是一款简单的云端矢量设计工具,主要服务于 UI 界面设计。但时至今日,Figma 扩展了很多其它服务,让它成长为一家市值超过350亿刀的行业独角兽。
所以在今天,我对 Figma 的介绍是:
以矢量设计为主导并深度结合 AI 的云端在线平台工具。
这里重点要理解三个关键词:
矢量是设计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计算机内使用数学原理构建图形的方式,与之相对的则是位图/点阵图。它们两者之间最直观的差异就是矢量图可以无损缩放,而位图则不能。但矢量只能绘制和保存一些简单的图形,复杂的图形(如照片)只能通过位图编辑和保存。他们有各自的应用场景,无法相互替代。
PS 则是位图工具,位图能实现远远比矢量复杂的效果,所以不管 Figma 有多易用多强大都无法实现 PS 的位图处理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PS 和 Figma 也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共生关系。
TIPS:强烈建议观看一些矢量和位图原理的专业科普文献或视频。
云端则是指整个软件的服务和数据都要访问远端的服务器才能运行,可以理解成 Figma 的软件界面就是网页,即使安装客户端后也只是安装了一个专属浏览器去访问 Figma 的网页。所以断网后不能使用 Figma,且 Figma 内创建的数据都保存在远端服务器而不是本地。
云服务有很多优势,是实现团队在线协作和设计文件在线分享的基础,但也造成不少问题。包括服务器不在国内所以网络经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且云服务的特性导致软件无法被破解,没有 “绿色学习版” 可以让大家无偿使用。
平台则是指 Figma 是一个包含了多种产品服务的综合性工具平台。官方希望像 Adobe 一样提供更多样的服务(来提高估值),而不只是个 UI 设计工具。所以在这几年陆续推出新产品,可以在官网的 Products 选项或 Figma 内的新建文件时看到,类似 WPS 中包含文档、表格、幻灯片工具。
Figma包含的产品分别是:
- Figma Design:矢量设计工具,主要用于设计 UI 界面
- Dev Mode:将界面设计文件转入开发者模式进行交付的功能
- FigJam:类似 Miro 的白板功能,用于远程在线会议或记录脑暴
- Figma Slides:幻灯片功能,用于创建在线的幻灯演示内容
- Figma Draw:矢量绘图工具,更专注于进阶矢量图形的绘制
- Fimga Buzz:用于批量输出运营/广告图的轻量化平面设计工具
- Figma Sites:实现从设计到上线响应式页面的快速建站工具
- Figma Make:Figma 专属的 AI 图片、原型生成工具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主要学习 Figma Design 的具体功能和操作,以及认识 Dev Mode 的应用逻辑即可。其它产品在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极少,且大多还处于早期迭代状态,暂无学习必要。
Figma Design 的功能模块可以分为下面这几个大类:
- 基础矢量图形绘制与排版
- 约束和自动布局功能
- 创建和引用 Styles 样式
- 创建和引用 Component 组件
- 组件变体 Variants 功能
- 交互连线和动画演示
- 数据变量 Variables 功能
- 交付和协作功能
- 插件应用模块
我们要快速介绍一遍这些功能模块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建立对 Figma 的框架性认识,可以极大地提升后续软件学习效率。
模块1:基础矢量图形绘制与排版
基础矢量图形绘制与排版功能就是将矢量、文字、图片置入到画布进行排版并编辑的基础功能,包含图形工具、图层管理、属性设置、排版操作四个大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虽然功能点不多又简单,但足以完成绝大多数 UI 界面的设计。
这就需要先认识 UI 界面的组成元素,它们是由几何、文字、图标、图片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多数基础元素都可以非常轻松的创建或引用外部素材实现,需要 Figma 单独 “创作绘制” 的图形并不多。所以可以总结成,UI 设计过程就是 —— 绘制少量图形并置入设计元素进行编辑和排版的过程。图形工具是添加设计元素的方式,而图层管理、属性设置、排版操作都是用于对设计元素进行编辑和排版的功能。
对 UI 设计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功能模块,而后续介绍的其它功能模块只是在此基础上提升操作的效率或丰富额外的展示场景,对能不能做出正确的、优秀的界面没有实质的影响。
模块2:约束和自动布局功能
约束和自动布局功能本质上也是排版功能,它们都是基于UI界面需要进行 “适配” 的特性开发出来用于实现自动化布局的功能。
这需要先理解 UI 界面适配是什么,简单解释就是用一套固定的界面要去应对不同尺寸屏幕(画布)的方法。比如 iPhone mini 和 Pro Max 屏幕尺寸差异极大,我们开发的应用就要确保能在这两种屏幕内能正常显示,而正常显示的标准是要发挥屏幕更大就可以显示更多内容的特性,不是等比缩放。所以我们就需要为界面的元素设置适配规则,确保实现合理的结果。
其中约束是在 UI 设计软件中最早出现(从 Sketch 开始)的自动布局功能,通过为图层添加约束设置,来实现它对所在画布的适配规则。简单说就是画布进行放大或缩小时,它是等比缩放,还是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等。
而自动布局 Auto Layout 则是 Figma 自创的布局功能,用于创建下级元素和上级编组之间的适配规则。比如创建一个按钮,可以让按钮随着文字内容自动变宽或缩小,或者创建一个组件栏,可以缩放组件栏让下级元素自动进行适配。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实现非常高效的控件、组件适配方案,是 Figma 最需要深度掌握的功能点。
模块3:创建和引用 Styles 样式
UI 界面和项目会有大量重复的属性设置,比如填充色、文字属性、阴影效果等,如果每次手动完成相同的设置是很低效的,或是后面进行批量的修改很容易遗漏。
所以 Figma 提供了创建和引用样式的功能,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属性添加一个样式,让不同的图层去引用它,不仅引用填入样式的速度快,之后只要修改这个样式也能批量修改关联它的所有图层。
Figma 的样式只包含填充、描边、文字、特效四个大类,是用于创建项目设计规范的必要工具。
模块4:创建和引用 Component 组件
样式 Styles 是图层的属性,而已经设置好的图层和编组也有复用的需求,所以 Figma 提供了 创建和引用 Component 的功能。
即已经设计好的一些独立元素,如按钮、标签、动态卡片等,可以通过组件功能对它们进行记录,然后再引用到不同位置。之后只要修改原始组件,就能对这些组件进行批量修改。
而一套专业的项目,创建设计规范的同时除了样式规范,也要建立组件规范,通过记录这些通用的组件,让后续的页面设计成为拼装组件的过程,提高项目的设计效率,也增加项目视觉的统一性。
模块5:组件变体 Variants功能
变体 Variants 是组件的进阶功能,是创建一个组件不同状态的附加功能,也是 Figma 里最复杂的功能。
在实际项目中,一个正常的组件通常不会只有一种状态,而是会有多种状态,且每种状态会有一定样式上的差异。比如一个按钮有默认、点击、禁用三种基础状态,我们会用不同的样式表现出来。
变体的作用,就是支持对组件不同状态的切换。同时它还额外引入了变量、文本、转换选项,让组件可以进行更灵活的调整。简而言之,就是创建一个在制定范围内调节的组件,而不是创建好就不变的固定组件。
想要在项目中完整使用变体非常复杂,往往要创建出非常庞大的组件变体库出来,所以实用性并不高。并且该功能显然还是半成品,要等待官方后续做进一步的更新和调整。
模块6:交互连线和动画演示
Figma 可以通过添加交互连线的形式来创建交互事件,并可以在交互事件中设置动画效果,从而让界面在演示模式下可以进行交互操作并产生动效。
这里要强调 Figma Design 本质上是个矢量平面设计工具,虽然它添加了交互功能,但能实现的效果非常有限,只适合做一些初级的方案跳转演示,而不能拿来做正式的动效设计。
模块7:数据变量 Variables 功能
数据变量 Variables 是支持 Figma 在设计文件内创建数据变量的功能,是一种编程逻辑的应用,提供了包括色彩、数字、文本、布尔四个变量类型,要结合组件变体和交互操作才能发挥作用。
简单解释它的作用,就是设计界面是无法实现需要计算和逻辑判断的交互效果的,比如做一个商品购物车的交互,商品数量增减需要根据交互计算,且订单总价会随数量的变更而变更。这就需要结合变量去计算,才能返回实时计算的结果。
变量是进阶交互和动效都会应用的工具,比如 Axure、Protopie 等。但还是那个问题,Figma 不是交互动效软件而是设计软件,它的产品形态导致这个功能的设计就自带缺陷,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并不理想,不仅交互极其繁琐,能实现出来的效果也极其有限。
模块8:交付和协作功能
UI 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对设计文件进行交付,确保团队成员能够获得设计结果以及展开后续的前端开发工作。而和传统本地设计软件不同的是,Figma 作为云端软件支持团队的在线协作,所以提供了一些特殊的交互和协作的功能。
DevMod 就是交付给程序员查看的模式,但除了给程序员看,设计文件内的标注、切图依旧需要设计师自己处理,所以 DevMod 涉及到的交付功能都需要设计师掌握并熟练运用。
模块9:插件应用模块
最后一个功能模块,就是 Figma 的插件拓展。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 Figma 社区中查找插件,并快速添加到设计文件中进行使用。
插件虽然大大拓展了 Figma 的功能边界,并能结合工作流提升设计效率。但每个插件的作用和操作方式各不相同,需要提前确定需求和了解插件作用后再安装学习和使用。
以上九个模块,就是 Figma Design 的主要功能,内容并不多,且和其它专业设计软件相比也远远算不上复杂。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可以在几天内上手,在一个月内精通,让它快速成为我们 UI 设计学中的助力,而不是在软件学习上成为阻力。
Figma 作为一个设计工具,我们学习它的目标是为了展开设计,学会它的标志不仅仅是看完某套教学或是知道功能的使用方法,而是 —— 能用它熟练地设计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没有建立对结果的预期,那么学习过程就很容易陷入对功能使用的过度求索上,而这种钻牛角尖的精神在这个阶段是没有太大帮助的,如果缺乏后续实践的持续巩固,过一阵子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Figma 虽然有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功能,但大多在真实项目或作品集设计中使用频率极低,它们缺乏应用场景。这就造成了新手花费了占比超过8成时间学习的功能,但在实战中连2成都用不上,过阵子就直接遗忘了(包括条件设置功能我录完课几个月后就基本忘光了)。
并且上面对功能的解释中也提及了,Figma 的进阶功能大多是对基础功能的提效和强化,对界面设计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像平面或 3D 软件的进阶功能和实现效果强挂钩,软件掌握得越熟练,实现的效果就越多越复杂。
还有,在我们数十个社群的长期观察中,我要分享一个非常现实但又黑暗的结论,那就是 UI 初学中学习效率最低(排除放弃)的群体,就是初期最想精通 Figma 的群体。同时起步可能有的人项目练习都完成好几个,要开始准备作品集了,有的人还在研究变体或是变量的使用逻辑……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准备了下面的学习步骤:
- Figma 教程的快速预览
- 通过临摹掌握软件初级功能
- 通过项目学习样式和初级组件功能
- 学习自动布局优化组件设计
- 基于项目学习连线和动效功能
- 其它功能的逐步解锁
步骤1:Figma 教程的快速预览
学习 Figma 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大家快速看一遍 Figma 的教学,这里推荐我自己录的这套系统课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TDGYWEp7/
这里的快速预览就是字面意思,用最快的速度看完这套课程(约两晚),通过视频讲解和操作快速掌握软件的界面框架和操作模式,且更直观的认识上面提到的九个功能模块,了解它们的位置、作用、功能,建立对软件的整体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无须动手实践,也不要跟着对着课程的案例进行跟练,确保能吸收信息后经过思考能自己对每个功能模块做出准确的解释。
步骤2:通过临摹掌握软件初级功能
第二个阶段就是动手开始做图,而学习设计的最佳入门方式自然是 —— 临摹。除了跟练课程中的第一个案例外,这里也可以完成对Figma极速版演示案例的跟练。
这节课程后面还准备了非常详细的跟练作业,从简单到难包含10个临摹页面,用最简单的软件功能和操作把这些页面做完。
完成这些临摹你对 Figma 应该已经入门了,且对 UI 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有一定认识了。接下来就可以自己从手机上挑选界面截图,独立完成对它们的临摹,检验自己的软件基础掌握情况。
如果这种临摹对你来说已经毫无压力(自己感觉,大概一小时就能临摹完),就证明你可以进入下个阶段,如果临摹都觉得有压力,就一直练到自己满意为止。
步骤3:通过项目学习样式和初级组件功能
基础界面临摹完了,就要进一步去尝试项目的设计和输出,如果无法直接做到原创设计项目的水平,也可以尝试临摹整套项目进行适应。
而有了项目的设计目标,再去尝试对样式功能和初级组件功能的学习和使用。因为这两个功能完全是针对项目设计开发的,单一页面的设计缺乏使用它们的条件,所以想要真正学会并理解它们就必须要结合项目的设计展开。
这里也要强调一点,对样式和组件的应用要围绕最初级的标准去实现,即对重复属性样式和控件、组件的复用。
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切实升项目设计效率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做规范而做规范,花费大量时间整理样式和组件却和项目的实际设计毫无关系。
步骤4:学习自动布局优化组件设计
有了项目设计和组件设计的基础,我才建议大家正式学习自动布局。之所以把它放在后面学,是因为自动布局的使用是需要场景支撑的,滥用不仅不会发挥它的优势反而会严重拖累项目的设计效率。
所以先有整个项目设计的经验,再去学习自动布局,你就会明白把项目做出来、做好和自动布局是没关系的,不会迷信它的作用。同时,了解了自动布局的功能以后,将项目内的复杂组件全用自动布局做一遍,可以很快就彻底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这里可以提前给一个结论,就是在真实项目设计中,复杂组件的设计阶段是不该直接使用自动布局的,而是在组件已经定稿要进行组件化的时候,再根据它的特性用决定要不要用自动布局重构一遍(这条看不懂就略过,做完项目后再回看)。
基于这个流程,你们就可以自己总结项目中哪些组件可以使用自动布局完成,以及在哪个时间节点使用自动布局,可以提升设计效率,这才是真正掌握自动布局得标准。
步骤5:基于项目学习连线和动效功能
在UI设计的学习中,交互动效的学习优先级是远低于界面设计的,且想要学好它们也要基于项目作为基础,所以我们到这个阶段再掌握连线和动效功能即可。
让页面实现基本交互效果和连线跳转可以说毫无难度,而进阶点的 “智能动画” 就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学习。了解它的逻辑并不复杂,但这个阶段的学习并不是建议你们精通智能动画,能用它做出各种酷炫的动画效果。
只要你们先做项目,再去接触动效就会有想实现的动画效果,而完整理解智能动画以后你们就会发现它的局限性。而这是学习动效部分最重要的目标,理解 Figma 在交互和动效实现上的局限性,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提前强调交互设置中最复杂的条件判断 Conditional 和变量设置 Set variable 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可以直接忽略不用管它们。
步骤6:其它功能的逐步解锁
上面的流程其实是一个 UI 入门的学习流程,完成这5个步骤 UI 的入门应该也已经七七八八了,对 Figma 的掌握水平也已经够用了。
而其它的功能要不要学,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比如碰到某些棘手的问题要寻求插件解决,项目要求你创建比较细致的变体组件库,团队有特定的标注和交付标准等等。
也就是说,前期学习掌握完前五步的功能就已经完成 Figma 的学习了,后面碰到什么再学什么即可。因为有了前面的操作经验,加上具体的目标,那么掌握任何功能的速度都会非常快,完全不需要担心软件还有盲区没有精通的问题。
以上就是对 Figma 高效学习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
抱着学习 UI 顺便掌握 Figma 的心态去完成软件的入门,而不是把精通Figma作为初期目标死磕。
最后再强调一点,Figma 这种级别的软件最多单独投入一周时间去学习,再多就没有必要了。且能不能做好 UI 设计和 Figma 熟练度关联非常非常薄弱,不要拿其它设计行业的学习路径来套 UI 设计,这只会让本来简单的过程变得更繁琐和低效。
如果还有其它学习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
我们下篇再贱~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MJ+SD智能设计
已累计诞生 757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3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