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Figma 头顶着专属的「FIG」代码,在纽交所敲钟上市开香槟。Figma 以最终发行价 ​​33美元/股​​(高于此前30-32美元的目标区间),共发行3690万股,募资 ​​12.2亿美元​​,成为2025年美股规模最大的科技IPO。首日开盘价85美元(较发行价涨157%),盘中最高触及112美元触发熔断,收盘报 ​​115.50美元​​,单日涨幅 ​​250%​​,市值飙升至 ​​563亿美元​​。

Figma 顶着 Adobe 和 Sketch 的强压态势异军突起,是它的第一次逆袭。寻求庇佑,卖身 Adobe 又被东家雪藏,赎身东山再起,这是它的第二次逆袭。这次 IPO 上市,从被收购的设计软件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矩阵化的综合性设计服务企业和收购方,拿着初步 AI 化的产品服务,和老东家 Adobe 同场竞技,新人入局力战守擂者,第三次逆袭的剧本几乎要从新闻的字里行间溢出来。

也难怪首日 IPO 能有涨幅能达到 250%,不过在这些华丽光鲜的数据背后,Figma 上市这件事情,可能是它不得不选择的……唯一选项。

收购终止,Figma 选择矩阵化和 AI 化

之前 Adobe 对 Figma 的收购是一次典型的「扼杀式收购」(Killer Acquisition)。

2022 年 Figma 在被 Adobe 以 200 亿美元收购之后,Adobe 内作为其原本的竞争对手的 Adobe XD 团队解散,Figma 填补 XD 的空缺,看似合理的策略背后潜藏的是另外的想法。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和欧盟委员会发现 Adobe 的内部文件将 Figma 视为「对 Photoshop 和 XD 的生存性威胁」(existential threat),而 XD 的市场占有率又不足 5%,这使得牺牲 XD 成为烟幕,掩盖的是 Photoshop 和 Figma 构成内部竞争的事实。在调查中,「Adobe 缺乏可信的(Figma)整合计划」这一点,让 Adobe 雪藏 Figma 的动机成为了合理推断,并且最终被欧盟委员会确认 Adobe 违反《欧盟并购条例》,此过程中,美国司法部也支持欧盟和英国的立场,最终在 2023 年按下了收购的暂停键。

Figma 想背靠大树强强联合的期望破灭之后,它在应用领域的垂直深耕,让它的抗风险能力暴露无疑,大而不倒吃市占率红利的 Adobe 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创始人兼CEO ​​Dylan Field​​ 一些深入的思考。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Theverge 的主编 Nilay Patel 采访 Dylan 时曾问道:「从 Adobe 那边你学会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Field 想了想回复说:「油门踩死。」

自此 Dylan 放弃幻想开始战斗,Figma 将产品线和应用领域扩展开来,而彼时 ChatGPT 带起的 AI 浪潮也让 Figma 看到了新的契机, 作为 UI/UX 领域当之无愧的应用和服务巨头,Figma 的 AI 应用功能的选取几乎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规划。

收购案终止后,Figma 直接推出了面向下游开发的 Dev 模式,支持生成代码,方便前后端开发者直接调用。2024 年推出了 AI 功能 Figma Make 2.0 和对标 PowerPoint 和 KeyNote 的 Figma Slide 功能,剑指传统 PPT 工具,2025 年更是推出了对标 Adobe Illustator 的矢量编辑工具 Figma Draw,一体化建站服务 Figma Site,品牌资产设计和营销工具 Figma Buzz,升级了 AI 产品 Figma Make 支持 3D 交互,并且为 Figma 本身添加了 Grid 布局,更进一步服务于开发者和设计师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于是形成了 Figma 今天的格局。在内容的纵向产出上,形成了「构思→设计→开发→发布」的完整链条,在横向的用户覆盖上,从之前的 UI/UX 设计上,扩展到了设计师、插画师、创意工作者、品牌设计师、产品经理、前后端开发、市场策划与营销等诸多群体,尤其是我们不大熟悉的 Figma Site 和 Figma Buzz,让 Figma 的服务不再局限于中间产出设计的环节,而是端到端覆盖了创意到上线的全链路。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一个带白板功能(FigJam)的 UI 设计软件(Figma),自此变成了 AI 驱动下的数字产品全栈创作平台,这对于硅谷、对于华尔街、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产品的多元矩阵化,AI 功能加持,员工人数的增长,都是在向资本市场秀肌肉,抬升估值,最终的目标就是 IPO。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2025 年,在这个无数初创团队和企业挤破头地冲击 AI 大模型、Agent 智能体的局面之下,一个拥有高市占率产品、覆盖全链路、有 AI 加持、并且有着多次逆袭翻盘叙事的老牌独角兽杀进股市,试问,要不要它的股票,还不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么?

但是换一个角度,从 Figma 的招股书和财报上,我们还能窥见这场 IPO 的另外一面。

2025 年的 Figma,高增长下的隐忧

当初 Adobe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 的报价,在现在看来,算是捡漏,因为此刻 Figma 的市场估值,达到了惊人的 650 亿美元。当然,这不稀奇,离开 Adobe 之后,Figma 有着相当亮眼的营收数据:

  • ​​2024财年​​:营收7.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
  • ​​2025年Q1​​:营收2.28亿美元(同比增46%),净利润4490万美元(同比增233%)。

在用户增长上,Figma 也一直在快速前进,现在月活跃用户(MAU)超1300万,其中67%为非专业设计师;企业客户45万家,年付费超10万美元的大客户达1031家(同比增47%),涵盖Netflix、Stripe等巨头。

2024 年在接受 Theverge 采访时,Dylan 曾说过:

「Figma 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具。在成立之初,Figma 的初衷就是要消解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所有人都能驾驭设计。……我们需要弄清楚思维、获取支持、设计、代码、交付、测试等 各个环节的价值链,以及我们要如何完善整个价值链。……现在我们处于非常有趣的时间节点,AI 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弥合技术限制……我认为未来有机会可以进行更多战略性的并购(来完善自身)。」

而正是让 Figma 支持 AI 这件事情上,Figma 又走了弯路。我们如今看到的 Figma Make 这个 AI 功能的前身,叫做 Make Design,作为 Figma 内置的一个功能模块存在,而恰恰是在 2024 年 7 月发布之后,被人发现了问题。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X用户 @Andy Allen 发现,Make Designs 在生成天气应用的 UI 界面时,与苹果的天气应用高度相似,并且多次生成几乎毫无差别,这使得用户怀疑 Make Designs 压根就没有用 AI 来「生成」界面: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之后 Dylan 发文解释了 Make Designs 这个功能,并非通过训练 AI 来直接涌现生成 UI,而是借助大语言模型,来控制一套已有的设计系统来「手工创建」界面。似乎是市场和时间把 Figma 逼到了不得不发布 AI 功能的境地,而时间和研发不足的 Figma 抄近路,整出了这么一个乌龙,随后,Make Designs 下线。

与此同时,这件事情也解释了,为什么 Figma 2024年研发支出激增356%,研发支出的大头用于 AI 工具开发(也就是 Figma Make),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到的,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可交互原型这套东西。

而更有意思的是,Figma Make 从初期非模型驱动,转向模块化 AI 架构(如支持 Claude 3.7),它在未来还会允许用户灵活替换模型,似乎 Figma 还没有自研的大模型来支撑 Make,相反高度依赖 Claude 3.7 Sonnet。如果将这一事实,和 Figma 的招股书摆放在一起看,你会更加明确地看到 Figma 的急切——招股书中提及 AI 超 150 次,强调其为核心增长引擎。

但是这个引擎的核心又是别人的。此刻 Figma 和苹果存在着同样的隐患。即使 AI 功能和大模型研发没有那么快,初期会严重挤压 Figma 的毛利率,但是他们「依然会坚持投入」。

Figma 在 AI 和 UI 领域所面临的局面,已经超出了之前的 Figma vs Adobe 之争。Google Stitch 这类使用大模型驱动的 UI 生成工具,可并不是弱鸡。虽然 Stitch 目前导出的源文件也是 Figma 格式,但是谁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Apple、Meta、Adobe 乃至于中国的科技公司,不会借助大模型,拿出更加强有力的竞品呢?这种跨领域竞争的格局,在以往难以实现,但是 AI 大模型让这种可能性,拉升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当然,Figma 烧钱的地方并不只有 AI 的研发。多元矩阵化的 Figma 需要通过不断并购,来填补它先天的短板。Figma 今年已经耗费了 3550 万美元,收购了内容管理软件公司Payload,同时花费 1400 万美元收购了另外一个科技公司的资产,具体公司名称尚未披露。

在 IPO 之前,Dylan 也曾公开表示上市后将「大规模寻求并购」,目标锁定「设计、协作与开发融合领域」的团队与资产,为 Figma 扩大疆土做准备。进入股市筹钱,盈利拉投资搞研发、训练大模型、收购企业,这是 Figma 不得不选的路。

在 Figma 漂亮的数据之外,核心 AI 大模型的确实和矩阵构建的焦虑,是非常明显的,同时,Figma 经过之前的收购案,当下也经不起折腾了。这也解释了 Figma 和 Dylan 如今深度绑定的状态。

Figma 继续前进,离不开 Dylan Field

Figma 一路走来,创始人兼 CEO Dylan Field 功不可没。之前我写过文章深扒过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如今的科技大佬:

将 Figma 交给 Adobe 掌舵,确实不如让 Dylan 这位嗅觉敏锐、刚猛精进的 CEO 来操控局面。

AI 军备竞赛背景下,Figma 是「被迫」上市的?

Figma 的成长历程展现了 Dylan 的远见和可怕的执行力,Make Designs 的功能失败,则透露了他为了公司和机遇,他能有多大胆子。当然,Figma Make 正式发布算是 Dylan 对于之前翻车的补救。

这次 IPO Dylan 通过B类股(15倍投票权)掌握IPO后 ​​74.1%的投票权​​,保持绝对控制,与此同时,根据公司上月刚通过的一份薪酬激励计划可以得知,Figma为他预留了1450万股股票,并将其分为七个绩效等级逐步解锁。其中首个等级要求Figma股票的60日平均价超过60美元,最高等级的门槛为130美元。按照周四收盘价,Field已迈过首个门槛,并正在逼近最高目标。

不过在股市的生死沉浮之间,有过太多的半场开香槟暴死的前浪,也从来不缺出场即高光最后沉寂无名的科技独角兽。活得久、熬出头,老而不死,大而不倒,才是股市财富博弈的终极奥义。

如今身价 61 亿美元的 Dylan 能否跨过 70 亿美元的门槛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 500 人之一,还需要看他能否带着 Figma 继续前进。

结语

Figma 从单一设计工具,逐渐进化为矩阵化 + AI 模块化 的体系化平台,尝试应对同领域竞争和来自全新 AI 工具的跨领域竞争,极速增长背后,依然存在着极强的「AI 焦虑」。

Figma 周四在纽交所上市之后,首日开盘价达85美元,较IPO定价33美元飙升157%,公司估值约500亿美元,收盘突破115美元,涨幅达到250%。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IPO,认购超40倍。如果一切顺利,Figma 未来将会带着垂直于不同领域的工具矩阵+AI ,为设计和创作带来一场革命。

与此同时,Figma 模式也大概率会被其他科技企业学习,也许我们将会迎来设计 AI /工具更加丰富、多样甚至混乱的……一场厮杀。

引用来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
https://www.theverge.c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gma

收藏 1
点赞 30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