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槐守望者: 在商场巨大的地下停车场里,每一层的立柱和分区都长得像双胞胎,你转悠了十几分钟,按烂了车钥匙,就是想不起来车停在哪。或者更尴尬的是,从写字楼出来,手里拎着沉重的电脑包,在成百上千辆车中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找自己的车。按遥控器按到手酸,听着远处传来的「嘀嘀」声,却怎么也找不到声音的源头。这种时候,你恨不得给自己的车装个GPS定位器,但现实是大多数车主只能靠记忆力和运气。 我们来看看小米汽车App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用户锁车后,系统会自动调用车辆的环视摄像头,从「俯视、前、后、左、右」五个角度拍摄一组「停车现场快照」。但它做的远不止这些。最关键的设计在于图片下方那一小行由AI生成的文字摘要:「车位号:B3242,车停在B3,靠近电梯/楼梯口,旁边是白红色相间的墙和立柱」。它没有简单地把一堆图片丢给用户,而是利用自研的图像理解大模型,将这些复杂的视觉信息「翻译」成了人类能秒懂的关键线索——车位号、楼层、以及最具辨识度的环境特征。 你不再需要费力回忆、辨认照片里的边边角角,AI直接把答案喂到你嘴边,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焦虑感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读题-找答案」的过程,体验极度顺滑。完美诠释了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汽车功能,更是连接小米手机、小爱同学和小米汽车的强力粘合剂,把一个单纯的驾驶工具,升级成了一个真正懂你的智能伙伴。 这个设计堪称认知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典范。它精准地运用了「识别优于回忆」(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这一尼尔森可用性原则。传统找车依赖用户大脑的「回忆」功能,既费力又容易出错。小米的AI则将这个任务转化为简单的「识别」,用户只需拿着手机上的文字线索去现场匹配即可。同时,它也是「智能增强」(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理念的绝佳体现,AI没有取代人,而是作为人的「外脑」,处理了人脑不擅长处理的、无序的视觉信息,把我们从繁琐的记忆任务中解放了出来。 好的用户体验,往往是为了解决那些发生在App之外的物理世界里的麻烦。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做一个「信息呈现者」,把原始数据(比如那五张照片)直接展示出来就完事了,而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洞察提炼者」。思考一下,用户拿到这些数据后,他真正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还能用技术为他多做些什么?这个从「呈现」到「提炼」的思维转变,正是普通设计与卓越设计的核心区别。
发表评论 为下方 1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