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就业衔接班!45天 PS、AI、AE 从入门到入行 详情戳>>>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告诉你如何在产品设计中缩短用户的行为路径,提高任务操作的便捷性,优化用户体验。
今天的文章来自欧洲的资深高级产品设计师 Adam Fard。Adam 在用户调研、用户行为分析和需求拆解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编者按:为什么做用户调研时说喜欢用这个产品的人,实际上往往都不怎么用?该如何与用户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会有一个默认的基础设置,绝大多数的用户并不会主动去调整它们,这使得这些默认的设置参数,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和习惯,它会让用户的行为更好,或者更坏。一条推送信息可能会让用户多花一笔钱,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同样可能会影响在商店中用户的采购倾向。
我经常喝咖啡的一家咖啡馆,它在 Google 的评分系统中,只有3星,尽管它是这个城市当中咖啡做的最好喝的非星巴克咖啡。原因仅仅是因为有过两个差评。
为什么市场上有性能比 iPhone 更好的手机,但是大家依然倾向于购买iPhone?为什么明知道麦当劳的食物不健康,可是大家依然忍不住会去买?
Z Yuhan:这篇文章从一个眼动实验得来的数据分析用户对长网页的阅读习惯,以及对比八年前的数据发现用户行为的惊人变化。最后探讨一下用户行为与体验设计的时效性问题,以及从中得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何从众多的设计点中找到一个清晰的设计主线呢?只需从3个方面切入。
今天开始,二手要开始一个新的专题,基于实际案例,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数据分析的那些事儿」。本期是开篇,简单的介绍数据分析的思维模式,今后我们会结合更多案例来对数据分析做进一步阐述。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物品,从椅子到 APP,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理解用户的想法,能够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更加贴合用户的设计方案。
《只言片语》致力于通过简短聚焦的知识和经验,让大家加深对设计的理解,以及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设计」。我更希望大家从设计师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更多的关注设计对象。
在输出冲动型消费产品时,关键在于深度挖掘用户在场景中特殊的行为动机,围绕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并产出设计目标,最终落地到产品功能或产品设计当中。一、消费场景的分类在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消费行为发生的场景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消费动机、消费对象以及用户的消费心理,消费场景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什么是「设计评审」?定义:设计评审是一种可用性测查工具,通常由一个评审员审查设计方案中的可用性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下拉刷新,以及在下拉刷新出现之前为什么没有下拉刷新?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却又总能带来更多疑问。
前段时间看了些和行为经济学有关的书籍,很巧的是,看完后发现理查德.塞勒因为行为经济学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传统的经济学里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追求最优化选择的,但是在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会在很多时候做出非理性选择。
编者按:做用户场景时,如果同理心不够强,有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帮你思考用户场景呢?今天@EDC尤原庆 结合书本,列出了三个关键的行为分析要素,附大量生活实例,帮你轻松理解这三个要点。
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 1.人性化:尽量不要传达系统消息感,可以考虑用人物对话等更有温度的形式来包装 2.个人IP:头像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现实世界的名字一样,都是属于个人形象IP的一个标志,更容易被用户关注到
讲的非常好,很感谢,但是文章中有一点点小问题,比如说文章中有一处是长边完全显示,写成了短边完全显示,会加长阅读的时间。不过也无伤大雅,总之很感谢!
思路非常好,点个赞,现实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多是在参考需求原型,而没有跳出原型去思考设计策略,所以当面试官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说。 文章最后给出的设计策略个人觉得还是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商品交易,除非复购或者对此商品非常了解,缩短交易路径是可用的,但是这只能复盖很小一部分场景,缩短交易路径的方法并不是单纯地缩短操作路径,这是很多新手都会走的误区...
特意登录感谢无私的大神
受益匪浅,感谢作者分享,期待后续文章
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 1.人性化:尽量不要传达系统消息感,可以考虑用人物对话等更有温度的形式来包装 2.个人IP:头像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现实世界的名字一样,都是属于个人形象IP的一个标志,更容易被用户关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