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创意从哪里来?作为一名设计打工人,我和同事们时常苦恼于 “如何做出一个好创意”。想到一个自认为不错的点子,结果大家说:看不懂、没感觉;又或是尝试了 N 稿后,得到反馈说:好像第一稿好一点?再或者接到一个需求:我们要一个爆款。于是在评审方案时,大家就不得不 “合理怀疑”:这个真的能火吗?能爆吗?

下文将会跟大家分享 5 个与创意相关的故事及背后暗含的获取创意的方法。这些故事涉及 5 个不同的创意领域:当代艺术、话剧、建筑、小说和电影。希望通过本文,可以给想不到好点子的设计打工人们一些持续探索好创意的线索和动力。

更多创意类干货:

一、收集素材

无用的 9.11 的灰尘

当代艺术家徐冰有一个著名的作品《何处惹尘埃》。这个作品是用 “9.11” 的灰尘显现出英译版的禅语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些灰尘被收集自 9.11 发生的现场:2001 年 9 月 11 日早晨,世贸双塔在徐冰眼前被飞机实实在在地撞到和塌陷,然后只剩下滚动的浓烟。事件后,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出于艺术家敏感的本能和收集特别物件的习惯,徐冰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 9.11 的灰尘。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何处惹尘埃》布展现场

“当时并不知道收集它们干什么用,只是觉得它们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当我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著名的诗句时,让我想起了这包灰尘。我开始构想一件作品——用这些 “尘埃” 做为装置的核心材料。” 作品发表后引起许多讨论。在中国,讨论主要集中在 “当代艺术与东方智慧” 的话题上。各类英文纸媒及网媒上的讨论,则集中在使用 “9.11” 尘埃的意义上。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何处惹尘埃》展览现场

尽管在收集的当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没关系,先收集下来,储存在 “创意的储物间” 里。在某一天,将自己记忆里的这些零零星星的经验片段:视觉的、声音的、气味的、质感的有机地连接起来,便有可能成为了一个创意。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抵就是这样,所以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入适当的精力,以及认真地感知生活,这样便能收集到创意的原始素材。

二、连接素材

“如果…则…” 模式的如梦之梦

有了创意的素材后,如何将这些看似无用的素材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创意呢?在《飞奔的物种》一书里提到创造力是求新求变的,而 “what…if…” 的思考模式可以激发创造力。即在脑海里想象,“如果怎么怎么样,则会怎么怎么样” 这样的思考模式。

我们来看下赖声川在创作话剧《如梦之梦》的过程中,是如何运用 “如果…则…” 的思考模式连接他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

  1. 在罗马展览馆看到一幅主题为 “画” 的勃鲁盖尔的画,想到如果将 “画中画” 的概念转换成 “故事中的故事”,会怎样?
  2. 在诺曼底旅行居住的城堡里看到一幅过去城堡主人的画像,标注着 “驻意大利大使”。开始联想:如果是驻中国大使,会怎样?如果他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带回法国住在这栋城堡里,会怎样?如果这个女人还活着,有机会访问她,她会说出怎样的故事?
  3. 回到台湾,原计划征集的 12 名学生来了 60 名。如果剧本要满足 60 个演员,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4. 在《国际先驱论坛报》读到 “伦敦火车车祸的死亡人数要重新向下修正”:因为居然有人在车祸后并没有受伤,也没有回家,而是买了一张机票 “一走了之” 了。
  5. 阅读到转载自《纽约时报》的报道: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无法诊断的病症,直到病人最后死亡,也无法得知理由。
  6. 在印度菩提迦叶旅行,某天晚上突然被一段不曾记得的《西藏生死书》内容吸引:索甲仁波切提供给一位新人医生面对濒死病人的方法 —— 听这位病人讲故事。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如梦之梦》演出现场

到这里,赖声川开始把脑子里浮现的剧情、人物、架构,写了下来:一个医生;一个病因不明的绝症病人;他和一位隐居上海的老太太的关系;这位老太太年轻时的故事;她如何遇到一位法国外交官;某一天外交官死于一场火车车祸;但其实他并没死,而是去展开自己全新的生命了。

就这样,赖声川创作出了《如梦之梦》。将他人生中不同时间和地点所经历的体验、阅读、幻想用 “如果…则… ” 的思考模式连接在了一个剧本里。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如梦之梦》演出现场

创意很多时候并不是试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想法,而是一种类似连接的工作:将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却已经储存在某处的素材加工组合在一起,关联成新的事物。

三、选择合适的语言

因地制宜的集合住宅

有了创意想法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视觉设计为例,可运用的语言大致有:图形、字体、编排、插画、照片、动态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去表达一个内容的基本视觉语言,或者将它们联合运用在一个创意中。

如果是建筑呢?建筑师是如何运用建筑的语言,去构筑自己理想的空间和表达自己对居住的理解的呢?我们以集合住宅为例,看一下满足不同目标的 “群聚而居” 的建筑都是怎样的?

(1) 福建土楼是一个个直径长达数 10 米的圆圈,居住空间以环状层层堆叠。这些土楼可以让大家族的众多人口共同生活在一起。

(2) 希腊圣托里尼岛的住宅则是顺着悬崖山势凿壁而成的房屋。房子的朝向和形状不一样,用白色的石灰浆覆盖,显得统一又错落。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上图左] 福建土楼;[上图右] 圣托里尼白色聚落

(3) 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则是为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的集合住宅。公寓是一幢由钢筋水泥建成的板状大楼:一共规划了适合不同家庭人数的 23 种户型,同时建造了商店、餐厅、幼儿园、泳池和屋顶花园等公共空间。

(4) 瑞士伯尔尼近郊森林中的哈勒住区(Siedlung Halen)在响应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利用斜坡地势尽可能地保存了森林,营造出了人与自然的共存系统。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上图左] 马赛公寓;[上图右] 哈勒住区

(5) 在六甲集合住宅,安藤忠雄将均质的框架结构顺应斜坡错落配置,形成了自然多样的住家形式;然后又利用格子立体位移产生的缝隙作为广场和阶梯等公共空间,连接各家住户成为一个共同生活的聚落。整个社区妥善地融入了阪神地区斜坡的整体环境,形成了全新而连贯的聚落景观。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上图左] 六甲集合住宅实景;[上图右] 六甲集合住宅安藤忠雄草图

以上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集合住宅,选择了各自合适的建筑语言,因地制宜地回应了自己特定的需求目标和场景环境。

四、稳定输出

持续 40 年的照常营业

业余爱好者和职业选手的最大区别大概就在于:职业选手可以将自己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持续稳定的输出。作为设计打工人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想出那些好创意呢?已经写了 40 年小说、一直作为专业作家讨生活的小说家村上春树曾经将写小说比喻成“照常营业行为”(business as usual)。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照常营业的?

村上春树一旦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他会规定自己每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早上起来沏好咖啡,便开始在书桌边写作。连续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便能写上十页,一个月便能写三百页。以《海边卡夫卡》为例,第一稿是一千八百页,四月初动笔,十月里便收笔完工。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手稿第一页

每天十页纸,每页四百字,听起来如同在工厂车间打卡般的行为似乎与创意、灵感之类充满了艺术气息的行为相差甚远。其中的关键是:页数和字数不能少,也不能多。“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因为在村上春树看来,写小说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保持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就像跑马拉松,需要每天有一定量的练习一样。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上图左] 村上 RADIO 网站插图;[上图右] 在跑马拉松的村上春树

尽管每部小说的内容、写作方法、工作场所和所耗时间各有不同,但基本写作的方式和流程却几乎没有变化。村上春树把自己逼进一个 “固定模式” 中,建立生活与工作的循环周期,以确保自己能维持住持续创作小说的状态。这样的创作方式被投入在了漫长的岁月中精心地维护着,终究成为了一种固有体系。

依赖这一固有体系,从 79 年发表《且听风吟》到现在,村上春树持续创作了四十多年,稳定输出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和二十几部短篇小说集和随笔。

五、检验一个创意

“一句话” 的电影

最后,如何才能检验一个创意是否是一个好的创意呢?不同领域的创作、面对要解决的不同问题、不同的受众,自然会有不同判断的标准。我们以电影公司选择剧本为例,来看下电影行业是如何做创意决策。

好莱坞一直有着高概念( High Concept)电影模式,即被 Justin Wyatt 所定义的:一个显著的、容易的、可简化的叙述,同时也是提供了高程度可销售性的叙述。当中有一条关键要素是:“一句话” 说清楚电影讲什么。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上图左] Justin Wyatt 所著的《高概念》;[上图右] 被指认为高概念电影的《大白鲨》

好莱坞的资深编剧布莱克·斯奈德(Black Snyder)在《救猫咪》一书中,分享了一些他认为可以 “一句话” 说清楚的电影创意:一个商人爱上了雇来参加周末聚会的妓女——《风月俏佳人》;一个警察来到洛杉矶看望分居的妻子,妻子的办公室被恐怖分子占领了——《虎胆龙威》。又比如:恐龙复活——《侏罗纪公园》;一个普通人成了万能的上帝——《冒牌天神》等等。这些剧本最终都被拍摄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不错电影。

虽然后期高概念电影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要素和标准,甚至是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为大制作的类型片。但最早在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提出时,仅是用于描述那些能在 30 秒的广告内、也就是用一句话进行概述的故事。“高概念” 的核心初衷是:具有原创性、能被简洁传达的,高度概括性和高度吸引力的故事。

所以作为创作者,集中注意力写好一个瞬间打动人的、描述清楚自己创意的 “一句话” 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除了能更快、更好、更有创意地向大家推销你的创意,这本身可能也是检验创意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总结

  1.  养成日常收集创意素材的习惯,无论当下是否有实际用处。
  2. 用 “如果…则…” 的思考模式连接看似无关的素材。这种连接本身可能是一种思维训练。
  3.  熟悉和磨练对语言运用,才可以在自己的创意领域 “因地制宜” 地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想法。
  4. 作为职业创意人,需要不间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本身上,保持创意的耐力。
  5.  如果想让别人接受一个创意,试着用高概念的方式来检验:是否可以 “一句话” 说清楚自己的创意想法。

综上,创意并不是什么灵光乍现的 “瞬间”,而是经年累月地积累素材、训练联想思维、磨练语言,以及稳定输出的一种能力,以及你的创意可以用 “一句话” 说清楚。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We-Design」

设计师如何源源不断输出创意?试试这5个方法!

收藏 19
点赞 48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