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AI教程:
最近这两天,被一个三宫格 AI 图片给刷屏了。
还有那三句经典的台词:
“山的那边是什么。”
“你不用告诉我。”
“我会自己去看。”

抖音和小红书上玩的人巨多,点赞量动辄几千几万。

群里的朋友们也都在玩。

在这里感谢@鲜虾包的倾情巨献。
真的想不到,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文艺风白衣男子。。。

一开始大家做的图都还都是上面这种,画风比较唯美的电影感写真+文艺向台词。
但很快,画风就开始抽象起来了。。。
先是各地文旅账号打响了第一枪,没有食材能活着走出自己的家乡。
杭州的鱼注定会成为西湖醋鱼。
南京的鸭子也永远走不出南京。

宠物赛道的画风也开始歪。
比如,看什么山,我就是山。

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包。
生命的意义?当然是去海边整点薯条啊魂淡。

还有最最最抽象的,小红书网友做的这个,宝石海星。。。

这玩意儿是前阵子出的游戏《宝可梦 ZA》里的一个宝可梦,如果你不知道它在游戏里有多抽象,可以看看这个动图。。。

除了表情包,真人也可以拿来玩。
对不起陶喆老师,但我真的很喜欢你的斜刘海。。。

偶尔也会刷到一些,让我有点破防的图。
比如抖音网友做的这张斯内普教授。
你还爱她吗?
Always。。。

真的,我这几天都被刷屏了,不管打开任何群、任何社媒,总是能刷到这些三宫格的图。
这些图,做起来也非常的简单,全部都是用豆包做的,只能说,豆包上的 Seedream 4.0 还是太牛逼了。
打开豆包,把你的图片和 Prompt 扔进去就行。
Prompt 其实有很多种演变,这里也给大家总结一个模板,你可以自己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自己改:
将图片编辑为三宫格【胶片感/艺术感/电影感】写真。 场景为【详细描述时地点,时间,氛围】。 画面中【主体】与参考图一致,衣着为【描述穿着】。 第一张画面: 【景别】,【人物所处的场景位置,动作,(手持物/神态/氛围)】,(添加【中英文】字幕【】)。 第二张画面: 【景别】,【人物所处的场景位置,动作,(手持物/神态/氛围)】,(添加【中英文】字幕【】)。 第三张画面: 【景别】,【人物所处的场景位置,动作,(手持物/神态/氛围)】,(添加【中英文】字幕【】)。 【整体色调,摄影参数,氛围】,字幕位于底部居中。 字幕位于底部居中,三宫格合成一张图。比例【2:3/3:4/9:16】
这里面,【】里的内容要详细填写。()里的内容,看你是不是需要,随便。
我自己一般喜欢用 3:4 的,这样三宫格的每张图的比例都更长一点,电影感也会更强一些。
比如用这个模板格式,最常用的海边三宫格,用 3:4 的比例,Prompt 就是这样的:
将图片编辑为三宫格胶片质感艺术感写真。 场景为海边沙滩、天空、傍晚,人物和脸不变。 第一张为近景,上半身背影,风吹起头发,发丝凌乱,添加中英字幕“山的后面是什么? -What's beyond the mountain?-”; 第二张为中景,人物手持一束花束,侧身站立于海边,看向手中的花,风吹起头发,发丝凌乱, 添加中英字幕“你不用告诉我-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第三张为大特写,人物脸部位于画面偏左侧,风吹起头发,发丝凌乱, 添加中英字幕“我会自己去看-I will go see for myself-”。 整体色调清冷,带有富士胶片效果,过度曝光,画面粗粝且色调偏冷,暗部细节保留完整, 高光区域呈现自然化、柔和漫射光,无明显硬边阴影,营造出文艺且充满自我探索情绪的氛围, 字幕位于底部居中,三宫格合成一张图。 比例 3:4。
加一张我自己的照骗,出来的效果就长这样。

当然,也可以做很唯美类型的。
将图片编辑为三宫格胶片质感艺术感写真。 场景为充满绿意的莫奈花园午后。阳光灿烂。 画面中人物与参考图一致,穿着白色的裙子。 第一张为中景,侧面拍摄,人物在过度曝光、 充满绿意的莫奈花园中朝右奔跑,手里拿着绚丽的花束。 第二张为特写,拍摄花束,过度曝光,动态模糊。 第三张为人物大特写,人物奔跑中的侧脸,方向朝右, 过度曝光,动态模糊,背景为绿意花园,给人物眼神光, 任人物表情带给人惆怅和希望感。 人物写真,具有强烈、直白闪光灯效果的图像生成风格:高光模式,前景曝光,超现实主义, 光影氛围,细闪光影,梦幻的电影胶片质感,动感模糊,慢门效果,正负片,撕拉片,极简, 极端构图,暗角,漏光。字幕位于底部居中,三宫格合成一张图。 比例 3:4。
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这就是一个,和海边三宫格风格完全不同的三宫格。
还有这个宠物的。
将图片编辑为三宫格艺术感写真。场景为海边沙滩、 天空呈淡紫与灰色渐变,海面平静。画面中有宠物和参考图一致。 第一层为近景,站在沙滩上的背影,添加中英字幕“海的那边我不感兴趣- I’m not interested in what’s across the sea.”。 第二层是宠物面前放着橙色花束,侧身站立于海边,添加中英字幕“我也不会去看- I’m not gonna watch it anyway.”。 第三层是面部特写,背景依然是海边,添加中英字幕“我他妈就要赖在这里烦死你 I’m gonna damn well stay right here and annoy the hell out of you.-”。 整体色调清冷,带有富士胶片效果,过度曝光,画面粗粝且色调偏冷,暗部细节保留完整, 高光区域呈现自然化、柔和漫射光,无明显硬边阴影,营造出文艺且充满自我探索情绪的氛围, 字幕位于底部居中,三宫格合成一张图。 比例 3:4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发挥,在这个框架之下,你可以文艺,可以抽象,也可以真情实感。
这两天跟大家,玩的确实挺开心。
但是我也在想,为啥有那么多三宫格图片,这玩意,能这么爆。
想了想,突然想起了十年前。
2014 年还是 2015 年的时候,那时候手机上的 P 图软件刚刚流行,有一种 P 图的模板特别的火,我记得我那时候发朋友圈,都是那个类型的模板。
就是给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加上下两条粗粗的黑边,再配上一句或矫情或装逼的字幕,处理成电影宽银幕那种 21:9 的比例。
时间过于久远找不到当年杀马特的图了,但是大概就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真的是乐此不疲,我们把自己的生活日常,切割成一帧帧的伪电影截图,发布在朋友圈和微博上。
今天,感觉是同样的故事。
只不过从单张照片的电影截图,变成了三宫格的电影分镜。
技术过了 10 年,也完全不是当年加黑边加字幕那种单纯粗糙的手断了,变成了强大的 AI 生成。
但内核,似乎一点都没变。
我们好像一直如此执着于,把自己的生活,电影化。
我觉得,这背后,还是一句话,也是十年前的一次 call back: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故事,来安放自己的人生。
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无意识地,调用电影这个强大的文化符号,来为我们自己那可能平淡无奇,甚至有点狗血的生活片段,“赋魅”。
对,不是祛魅,是赋魅。
我们试图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
看,我的生活,也可以是一部电影。
我其实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句最开始的台词。
“山的那边是什么。你不用告诉我。我会自己去看。”
在日复一日的格子间里,在 KPI 和房贷的重压下,在每天加班到 4 点才能睡觉的叹气下,很多时候,“山的那边”,成了一个象征,一个精神寄托。
我可能一辈子,都翻不过那座山。
但至少,我们可以用 AI,生成一个站在山巅或海边的,理想化的自己。
向自己心中的彼岸,致敬。
这可能就是 AI 时代,最迷人的地方。
最后,以我做的一个很喜欢的 case 作结尾,文案来自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我登上并非我所选择的舞台。
演出并非我选择的剧本。
但没关系,我的故事,从这一刻开始。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设计核心问答
已累计诞生 759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