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体验设计师我很热衷于体验各类产品,早前OpenAI也发布了ChatGPT Atlas,可惜老三的电脑版本过低无法体验。看到Comet可以用时,让我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对"人与信息交互方式"这一本质问题的重新思考。
更多相关干货:
注:文末分享邀请链接,可注册登录免费领取一个月会员体验。

浏览器,这个词反映了30年来互联网的核心使用方式——用户被动地浏览页面,点击链接,在无数标签页之间切换。而Perplexity推出的Comet正在用一个激进的设计理念挑战这一切:把浏览器从导航工具进化为思维伙伴。
老三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后一次用浏览器的菜单栏是什么时候?
大多数人可能已经记不清了。这是因为现代浏览器的设计——菜单栏、工具栏、标签页——其实是对30年前"文件柜"的数字化照搬。它们假设用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需要一个工具帮助他们到达目的地。 但Comet的提出了一个的问题:如果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我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呢?
这里的差别很微妙但很重要。传统浏览器是在问"用户要去哪里",而Comet问的是"用户想要理解什么"。这不仅仅是功能的差异,而是设计思维从"任务导向"转变为"意图导向"。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用Comet背后的这种逻辑——你之所以使用ChatGPT而不是Google来思考一个复杂问题,正是因为前者理解你的"意图"(我需要帮助梳理思路),而不仅仅是你的"命令"(给我搜索结果)。Comet做的,就是把这种理解融入了浏览器本身。
想象一个真实的场景:
你在看一篇关于东南亚旅游的文章,忽然想比较泰国、越南、柬埔寨的机票价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会打开新标签页,搜索第一个国家的航空公司官网,记下价格。然后再打开一个标签页,搜索第二个。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浏览器(或机票官网)攻略应用、笔记应用之间来回切换。脑子里要同时装着三个价格、三个网站的体验、原始文章的内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负荷"——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是有容量限制的。每一次应用切换都会让这个容量剧烈消耗。 研究表明,这种多任务切换会让工作效率下降20-40%。甚至在搜索攻略时候,你的注意力会被平台设计好的算法所分散从而去做别的事(比如看其他类型的笔记)。
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个"效率问题",但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这打破了你的思考连贯性。 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思维流被打断了。
Comet试图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你只需在当前页面输入:"帮我对比一下泰国、越南、柬埔寨的机票价格",系统就会在保持你阅读上下文的情况下,自动去多个航空公司网站获取信息,然后用一个对比表格呈现给你。

整个过程中,你的思维线是连贯的。你不需要在应用间切换,不需要手动记录,不需要打开十个标签页。 这就是我在设计中常说的"上下文连续性"——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的思维路径像一条直线,而不是一个破碎的折线。
甚至你可以在进一步的输入指令操作,当然老三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仅供参考。
我们通常这样理解互联网上的不同工具:搜索引擎是用来查找信息的,购物网站是用来买东西的,邮箱是用来发邮件的。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领地。
但在真实生活中,人类的任务往往不是这样分割的。你不是先去Google或者小红书去查"最好的咖啡机",然后记下型号,再去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找这个型号,最后比价选定支付。你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从"我想要一台好咖啡机"到"订单已下"。
Comet模糊了这些传统的边界。在这个浏览器里,你可以:
- 阅读一家酒店的介绍,然后直接说"给我预订这家"
- 看到一个商品,然后问"其他网站有没有更便宜的"
- 读完一篇文章,直接让AI根据内容起草一封邮件
这个变化意味着浏览器不再只是一个"信息展示工具",而变成了一个"任务执行平台"。

从设计角度,我们把这叫做"工作流一体化"——不是引导用户在多个应用间奔波,而是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完成整个任务链条。用户的"思考-决策-行动"路径被极大地缩短了。这不仅仅是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流畅感——你在完成任务时几乎没有摩擦力。
但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我认为最能体现Comet设计团队专业素养的地方。
每一个AI给出的回答,都会清楚地标注信息来自哪里。
为什么这这么重要?
因为当一个AI系统帮你做决策时——比如推荐哪家航空公司、哪一条新闻数据——你需要能够验证这个决策的依据。你需要知道,这个建议是基于哪些网站的信息。万一出了问题,你需要能够追踪问题的来源。
很多AI产品在追求"自然对话体验"时,其实在放弃透明度。它们让AI的回答看起来很自然、很聪明,但你完全不知道这个回答是从哪里来的。这在设计伦理上是有问题的。
Comet的做法是说:我们可以给你最自然、最流畅的对话体验,但同时绝不牺牲你对系统的理解和控制权。 你能看到所有的信息来源,你能验证每一个决策的依据。
这背后体现了一个设计原则:便利性不应该以透明性为代价。 越聪明、越自动化的系统,越需要让用户看到底层逻辑。

有一次我在想,传统的工具为什么总是给所有人一样的体验?
比如Gmail,大家用的Gmail界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它是针对一个"平均用户"设计的。但大家的邮件使用习惯完全不同——我可能更关心重要邮件的分类,你可能更关心搜索功能。
Comet宣称它会"学习你的思考方式"。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过度承诺,但背后的理念是有趣的:当AI成为系统的核心时,工具就有机会从"通用产品"变成"个人助手"。
这不是说界面会疯狂变化,而是说系统开始根据你的使用模式、偏好、甚至思维方式进行微妙的调整。
比如,如果系统发现你经常需要对比数据,它就会自动在给出答案时准备对比表格。如果你经常做某种特定的任务,它就会学习你在那个任务中的习惯,提前准备好你通常需要的信息。
这要求设计师从"如何为所有人设计一个工具"转变为"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随着用户演进的系统"。 这是一个更复杂、也更有意思的问题。

让我说一个可能有点大的观点:
Chrome之所以垄断浏览器市场,不是因为它的界面有多漂亮,也不是功能有多全。真实原因很简单——它是大多数人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地方。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Chrome掌握了用户行为的数据、掌握了用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掌握了信息的流向。这个"入口"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浏览器本身。
Comet的推出,意味着一场新的竞争正在开始。但这次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谁的浏览引擎更快"或"谁的界面更美",而是"谁最理解用户的意图,谁就能给用户最有用的智能助手"。
这是从"基础设施竞争"升级到"智能化竞争"。谁赢得这场竞争,谁就赢得了下一个时代的互联网入口。
由此也可以预见的是,接下去将会是浏览器大乱斗~
对于设计师而言,Comet给了我们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自动化和控制权的平衡在哪里?
AI可以帮你做很多事,但如果做得太自动,用户就会陷入"黑盒"——我不知道为什么系统做这个决定。好的设计不是让AI决策变得不可见,而是在让用户感受到系统的聪明和让用户保持掌控之间找到平衡。
有时候,让用户看到"系统为什么这么建议"反而会增加信任感。
第二个问题:对话界面真的比按钮和菜单更高效吗?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如果任务很复杂、用户的目标不清晰,对话确实更灵活。但如果目标很明确(比如"发送邮件"),一个简单的按钮可能比对话更直接。
好的设计应该是混合的——在需要灵活的地方用对话,在需要确定的地方用结构化界面。
第三个问题:隐私和智能的边界在哪?
一个能学习你、理解你的系统势必要收集你的数据。但这会带来隐私风险。这不是一个能"完美解决"的问题,只能是持续的平衡和透明。用户需要知道系统在学什么、怎么学的。
看Comet,我想到的是这个产品对问题的理解很深。
好的设计很少是在现有的框架里做优化(比如"让菜单栏更美观")。真正的设计突破来自对问题本质的重新认识。Comet的产品设计师们问的问题是"人和信息的关系是什么",而不是浏览器还能加什么功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会看到其他科技公司也推出他们的AI浏览器。当那时候到来,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功能清单的对比,而是每个产品背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多深——他们是真的理解用户的痛点,还是只是在赶风潮?

谁能最准确地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谁就能赢得下一个时代的入口。 Comet和它的竞争者们,正在为这个答案而努力。
最后的最后,附上Comet的邀请链接:https://pplx.ai/chaoke-zhang

我是老三,欢迎来浏览我的历史文章或找我交流~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设计核心问答
已累计诞生 759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1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