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如今都需要依托自媒体来拓展业务,设计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本次来聊聊关于自媒体的话题。
也不是最近,差不多一两年前,就有很多人发现,关注这个动作变重,也有不少自媒体的粉丝出现负增长情况。
本质上的原因首先是资讯太泛滥,同一个热点我们要看无数人都聊一次,最近印象深刻的是蔡澜先生去世,只要点开看完一个,可能就会推送几十个相关内容过来。
个人认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过度消费逝者都是过分的事情。
而近日,则是宗家八卦之类,一看到我就马上滑走,生怕算法误会我感兴趣。
人对资讯的耐受度,自然会有上限,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宝贵,一些不值得关注,或者已经不需要再关注的人必然要慢慢清除。
更有一些人甚至对打开内容 App 都开始反感,比如我,因为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内容 App 会在不知不觉中蚕食人的精力。
我们注意力被资本不断贩卖,只要打开手机,这事情就每天发生。
同时,不知道有否朋友发现,哪怕再喜欢一个人,看久都难免生厌,不是对方有什么不对,纯粹就是看腻。
我过去蛮喜欢冯唐、小马宋,蔡志忠等人,后来慢慢看久了都陆续会觉得“面目可憎”,这跟对方无关。
我称为“久看法则”,这就是算法的双刃剑,就像你再爱吃龙虾,每天让你吃,你也受不了,这是大部分人会粉转路的主要原因。
而且再厉害的人都是厚积薄发,那点东西多说几次其实就没了,或者不断在重复。
所以自媒体粉丝的一个健康状态其实是动态“洗粉”的过程,需要不断用纳新来取代离开的旧粉,当纳新速度低于掉粉速度时,就负增长了。
而现在获粉的成本就跟各行各业在互联网上获客一样,不断增加,像之前说的,大家都在表演马戏,谁来看马戏呢?
反过来看,我会认为做自媒体的朋友应该适当控制一下曝光度,过度曝光是会透支新鲜感跟神秘感的。
过度曝光也会带来廉价,需求感过太强等特征,让自身价值下降。
正如你不会看到真正的大明星每天定时直播,他们一但直播起码会是个节目,甚至是一次社会事件,比如之前的刘德华。
久看是一定生厌的,控制曝光频率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低品质的日更,不如有意义的周更,甚至月更。
每个人做分享的目的都不一样,我认为自己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死亡对抗。
死亡对抗是个哲学概念,通俗点理解,就是人都痴迷于希望让世界知道自己曾经存在过。
所以人都喜欢拍照,尤其喜爱自拍便是死亡对抗的典型案例。
过去受限于技术,我们缅怀故人只有照片,而且不多,甚至有些人一生只拍摄过一张照片,就是晚年为了做遗照而拍摄的。
更早之前更是只有画像,都是静态跟想象,现在通过 AI 技术所谓还原故人,哪怕资料再多效果再真实,都只是一时的自欺欺人罢了。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100 年后如果还有人看到我们录制的视频,就证明我们存在过,100 年后,我写过的系列书籍如果有幸还在再版,也证明自己存在过,能持续为世界提供价值。
我们孙子的孙子也可以通过看我们曾经分享的视频了解,先祖原来是这样,也年轻过。
相较商业价值,大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想想,怎么给这个世界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分享,可能会更有意义。
自媒体里“粉丝”的概念借用于娱乐圈,再追根溯源则是英语 fans 的谐音,原意是指狂热爱好者。
我查询了一下这方面的历史,“粉丝”这个名词开始被大量使用是源自 2005 年时候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所以 80 到 90 年代,假设你很喜欢王朔,那么你会被称为王朔的忠实读者,没有人会认为你是王朔的粉丝。
为什么我会认为以后流媒体上的粉丝会逐渐消失呢?
是因为随着自媒体创作者的不断泛滥,买方市场才是越发强势的(如今已经是了),我经常开玩笑说:假设你要学习某种技能,现在线上会有一堆人排着队免费教你。
在这种背景中,我们关注一个创作者很多时候不是源自喜欢,而是需求,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触发的关注。
比如设计史太浓会被很多设计考研者关注,考研完成他们就会逐渐离开。
纯粹喜欢还会存在,但喜欢程度并不足以粉丝定义,这种喜欢会如前面所言,随着创作者的曝光过度(有时候可能是算法作祟,不断推创作者过去的分享过来)而冲淡。
比如我一直很喜欢陈丹青的真性情,喜欢他的独特议事角度,更喜欢他的清醒人生态度等,但随着不断推送,就会失去粉丝对偶像那种企盼感,距离感及稀缺感。
因此我对其账号的关注可能会演变为当社会发生某些事情时,想看看他的看法,他只是为我提供服务的其中一个账号罢了。
当然,我只是以此为例子,我还是很喜欢陈丹青,也相信他没那么喜欢抛头露面。
随着 AI 时代的演化,日后很多内容可能是从一个问题来触发内容推送的,所以更容易构建出用户跟创作者的“价值交换”关系。
比如我最近想换车,经常询问 AI 应用(豆包)各种关于车的问题,豆包就会附推一堆相关抖音视频给我,我因此也关注了一些账号。
可以说我是这些博主的粉丝吗,其实只是价值交换,我需要他们的内容,他们需要我的注意力,当我买完车后,就会取关,彼此都是大家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所以总的而言,“关注者”叫“粉丝”已经约定俗成,但其语义已经变化,也以此提醒一些创作者,你跟关注者的联结其实没有想象中稳固。
看待问题要习惯正反两面,AI 时代的演变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会发生,就是干货内容会逐渐更有市场。
意思不是说干货内容会取代现在受欢迎的内容,而是干货内容将会获得一个较现在合理的流量位置。
过去自媒体经常会说:“干货是流量的天敌,真相也是流量的天敌”。
因为流量巨大的内容普遍泛娱乐化,又或者是关于某件事情的八卦(通常是谣言),原因简单,我们就是在不想学习或者工作的前提下才刷短视频,主流内容都是解闷为主。
但进入 AI 时代后,蛮多内容触点将会是从某个具体问题开始的,我看看自己一天内跟豆包的对话现在多达 5-10 条,约等于过去使用搜索引擎的频率。
而豆包每次都会在回答中夹带“私货”推给我,就是抖音里跟问题相关的一些视频,这些视频普遍点击量都不大,但看了真的对破解问题有帮助,所以我也会收藏点赞或者关注作者。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出了 AI 应用将成为日后新型媒介后不久,就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 AI 抖音这样的应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上篇回顾:
我在文章中提出以后客户为了解决某个设计需求,可能不再是传统的网上检索比对初步沟通这样的繁琐模式,而是直接通过具体提示词让 AI 应用匹配设计师(详见上一篇文章)。
最关键的是我认为以后将会有 AI 技术为核心的巨型媒介出现,将会颠覆如今的流量规则。
AI 抖音已经有点这种意思了,它就是围绕用户问题来展开内容的,但我相信这只是过渡性产品,不是最终形态。
超级应用的最终形态通常不是设定出来,而是跟市场互动后演化出来的,我们拭目以待。
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的是日后干货类的内容将会因为 AI 技术的发展,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展现,从而实现流量的提升。
这样的流量是高品质的,也是转化最高的。
临时又想到个问题,再补充谈谈,就是全部行业都可以用 AI 再做一遍的思想下,媒介的模式肯定还会再变。
所以自媒体创作者们要像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般,永远保持不断迁移的意识跟能力。
过去的辉煌不代表日后,比如曾经粉丝过千万的新浪播客如今没有任何价值,微博也沦为一个公告栏了,包括今天的公众号也是打开率极低。
所以只有意识跟能力才相对永恒,大家要密切关注媒介市场的动态,不要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有时候先发就是优势本身,你将会吃到平台增长的红利。
这篇文章其实同时融合了我最近思考的几个观点,但如果每个观点单独写难免要灌水,所以合并一起买一送四也不错。
不知为何,我写议论文时候总像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一小时 1000 字不在话下。
所以除了死亡对抗,表达也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很多时候我们爱找人喝酒,除了酒精致人成瘾,更多是渴求一种唠嗑的乐趣吧。
回见!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标志设计标准教程
已累计诞生 746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7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