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在公司没有话语权?5个步骤教你快速破局!

设计存在感低的问题,是系统性结构约束和自身可优化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舞台受限,一个是表演方式待进化。

对于大多数设计师而言,真正可控的破局路径,第一步只能从自己出发——回归手头任务。

更多职场经验

一、为什么首先是回归手头任务?

当我们谈到“破局”“提升话语权”,视线很容易被远处的蓝图吸走,落入“假大空”的陷阱。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没有话语权、想要破局的原因正是来自这些手头任务带给我们的感觉,但话语权的基石也由它们而来。解铃还在系铃处,我们当前的手头任务,正是设计师这个岗位在目前组织里最需要填写的“基础试卷”。

这些基础试卷填写得好坏,决定了:

  1. 你在同事与决策者心中的“可靠度”和“专业感知”。
  2. 你能高频练习、快速试错、总结复盘的最佳场域。
  3. 你能积累上下游沟通协作人脉触点。

因此,无论当前组织对于设计是否看重,作为个体,都需要先把手里的每一张小试卷写好,稳固“话语权”的基石。

二、怎么回归手头任务?

关键是:抛开我们对那些任务已加好的标签,“琐碎”、“没意思”、“没挑战性”、“没意义”……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看它,发现任务里对应着的、尚未被解决的、更深一层次的问题。

话语权来自于价值贡献,寻找价值,要回到真实的事情中,去做具体的事情。即使一旦做具体的事情,就有可能掉入现在的困惑里。

零碎的小需求背后常见:信息优先级失衡与反馈滞后,关键状态不被看见或被误读,样式与交互一致性破裂,系统规则缺失与口径不一,命名、状态、文案标准摇摆等。

协作沟通的问题背后常见:输入输出不清,验收口径不一致,责任边界模糊、材料分散、时序错配,跨职能优先级冲突,设计依赖资源缺失,工作量预估偏差,里程碑节点定义不清等。

设计验收过程的问题背后常见:数据收集不充分,目标用户定义模糊,测试场景单一不全面,反馈收集流程混乱,历史版本无法追溯,设计规格说明不完整,可落地建议缺失等。

如果总觉得“任务琐碎且无价值”,很可能不是任务真的没价值,而是当前的经验、能力或已知信息还不足以从中识别“突破点”,看见“升华的机会”。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的一个操控应用需要适配不同型号的机器。原本的任务只是检查并提供需要调整的界面素材,但在和产品沟通后,我发现适配工作缺少一个可以和协作部门沟通的完整表单,于是后来我选择直接输出了一份界面功能适配对照表。研发人员通过这份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功能需要UX适配,改动具体涉及哪些资源,图片、文案、还是交互逻辑,帮助他们对应机型和功能快速定位相关UX文档,准确评估适配工作量。

先把眼前的试卷写好,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再从这份试卷中看到更大的问题,从这些确定的任务中,逐渐将自己的身份从“任务执行者”,转向“问题解决者”。

这是设计师破局的第一步:先回归手头任务。

但回归手头任务后,我们通常并不能立刻就找到让设计存在感提升的突破口。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无话语权、无价值感的困境,这一次的回归我们要有意识地带着盘点的目的,去觉察以往忽略的机会点。

三、为什么要先做任务再盘点?

很多设计师面临存在感低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寻找新项目或者提出创新想法。但这种思路往往忽略了手头已有的资源和机会。先做任务再去盘点,让我们不容易脱离当前的实际情况去想问题。

因为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能更真实地了解到:

  1. 具体的信息和数据。只有真正参与到任务中,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用户反馈、业务痛点和技术限制等信息,这些都是突破的基础。
  2. 项目进行中面临的问题。你会看到这个问题背后是否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有多大,是否值得解决。
  3. 了解是否有人已经在解决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实际上别人已经在探索了。如果是这样,可以考虑协作而非重复。
  4. 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不仅指专业能力,还包括可以推动的资源或助力。

我曾经遇到一位资深设计师,他接手了一个被认为"无聊且重复"的项目,但他没有抱怨,而是认真完成了每个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几个被忽略的关键用户场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不仅获得了业务方的认可,还被邀请参与后续产品策略的讨论。这正是从「做」中发现突破的典型案例。

四、如何筛选突破性任务?

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对具体信息和数据、项目中面临的问题等有了深入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对手头的任务进行分类总结了。这不是简单的列清单,而是一个结构化的思考过程:

  1. 按多种维度对这些任务进行评估:所属项目的重要性、与业务目标的关联程度、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
  2. 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交叉点"的任务,如多部门协作、用户体验与技术实现的结合点、新老功能的过渡区等。这些地方往往藏着最大的突破机会。
  3. 这个评估过程可以在一边做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不必单独花时间。关键是要有意识地思考,并记录下思考后的结论。
  4. ……

最后,从所有任务中筛选出3个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做突破的任务,后续的行动再从这3个里面挑出1个自己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开始着手。

为什么是3个而不是1个呢?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高估了第一选择的可行性。多准备两个选项,可以在遇到障碍或者发现之前评估不准确时快速切换方向。

五、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在筛选突破性任务时,有一个底层的评判标准特别重要:低投入高感知。

  1. 低投入:指的是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我们都有基础工作要完成,突破性任务不应该占用过多资源,保证自己能够「小而轻」的去做尝试,而不是开始“卷”工作成果。
  2. 高感知:指的是完成后能被关键利益相关者(上级、业务方、用户等)明显感知到价值。有些工作做了很多但几乎无人察觉,那就可以放弃完美主义,只选择将这类工作做到合格,空出精力去思考和完成更有价值的内容。

当我们已经感到自己存在感低了,说明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那改变就注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通过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找到那些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机会,并且持续地将这些机会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比盲目寻求新方向更有效,也更容易实现。

共勉、共进。

收藏 2
点赞 3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