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大脑如同高效的过滤器,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不足0.5秒)本能地屏蔽掉大部分冗余信息,这使得大部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只有“一面之缘”,若是不能“一见倾心”,那大概率就是一辈子的“有缘无分”。
一个残酷的真相:
在“认知闪电战”时代,你很难奢求消费者给你二次解释的机会。当品牌无法在第一次接触时获得他们的好奇心,就很可能会被永久“拉黑”为“无关信息”。视觉出圈之后更重要的是是否走心,想把控消费者眼球,要先搞懂消费者的“心”。
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得先明白用户下达购买决策的逻辑;引导购买决策的逻辑阶梯:
1、基础层 :价值观
价值观通常与认同挂钩,将品牌价值观浓缩为一句身份宣言,以“生活态度”描述功能与差异点,让产品“自动”寻找有共鸣的消费者,创造群体认同,并构建消费者觉得“这是代表我的品牌”的归属感。
2、引导层 :审美观
“审美”本质是一个人标榜自身“品位质量”的标签,因此,消费者眼里的“品牌审美” ,即“符合我品味的专业凭证”。若想在审美上“征服”消费者,必须要搞清目标人群“以何为美”,只要找到消费者的“品味质量”,消费者自会为品牌的“品质”背书。
3、决策层 :获得感
大内卷时代,总有人比你更便宜。与其跟消费者讲性价比,不如直接围绕目标痛点打造“心价比”,给出消费者“舍我其谁”的理由,让消费者自我屏蔽“价格干扰”,自己说服“值得买”,毕竟“只要我愿意,何时都超值”。
品牌“一见倾心”的核心公式
价值观共鸣 × 审美背书 × 获得感直给
所有「一面之缘」的遗憾,皆因品牌在 “自嗨”,当产品同质化,用户痛点不再显著。品牌的功能卖点不能引发消费者深度共鸣,也无法走进消费者的“审美心槛”,更无法让消费者说服自己“舍它其谁”。
消费者的大脑是终极战场,卖点是品牌方视角,解释卖点,不如换个视角消费者的“买点”:唯有将品牌信息编译为消费者本能级信号:
1、让价值观成为共情焦点,
2、让外观形象变成“美学凭证”
3、让获得感条件反射般呈现
才能在0.5秒打动消费者疲惫的心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LoRA模型训练
已累计诞生 747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2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