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槐守望者: Siri自2011年推出以来经历了多次界面迭代,其设计演变反映了苹果在交互理念、技术能力和用户需求上的持续探索。 iOS 14 采用紧凑式设计风格,来电通知、Siri 都从全屏改为了更小、更不打扰的组件。Siri顺势改成屏幕底部的Siri 光球 (Siri Orb)。 这个彩色的球体并非静止的。它会像呼吸一样轻微脉动,在你说话时会根据你的声音产生更复杂的、流动的、变形的动画效果。它感觉更「有机」、更「智能」,仿佛一个有生命力的实体。用户可以在唤醒 Siri 的同时,继续看到屏幕上的主要内容,实现了真正的非打断式交互 (Non-interruptive Interaction)。 虽然光球已经很小,但在某些场景下,它仍然可能遮挡屏幕底部的关键按钮或内容。这为下一阶段的改进埋下了伏笔。 到了iOS18,唤醒 Siri 时,彩色的光球依然在底部出现,但它会发散成环绕屏幕四周的柔和光晕,像跑马灯,也像魔法照射在玻璃边缘产生散射,符合液态玻璃设计风格。这个光晕会随着交互而变化,感觉 Siri 不再是屏幕上的一个「物件」,而是「融入」了整个系统环境。在 iPhone 的灵动岛 (Dynamic Island) 上,Siri 的动画也会与之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感。光环几乎不占用任何像素空间,将视觉干扰降到最低。它只是一个「状态指示」,告诉用户 Siri 已被唤醒并正在聆听。这种设计理念是让技术退后一步,变得更加环境化和背景化。语音助手应该像空气一样,需要时即刻响应,不需要时则完全隐形,而不是一个需要你时刻关注的 UI 元素。配合灵动岛和 iPhone 15 Pro 上的操作按钮 (Action Button),这种轻量化的视觉反馈让 Siri 的调用和交互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无感。 Siri 的界面进化之路,本质上是从一个「被打开的应用」,演变成一个「叠加在系统上的辅助层」,最终趋向于一个「融入系统环境的智能体」。这个过程清晰地展示了苹果对未来人机交互的思考:更强大,但更无形。
发表评论 为下方 1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