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App的「设置」列表里,有个「实验室」的隐藏功能。在「实验室」版块,用户可以预先体验一些还未正式上线的具有实验性质的新功能,并且用户可以随时自主选择开启或关闭这些新功能。用户多了一个对新功能「尝鲜」的渠道,产品团队也能为新功能收集体验数据,一举两得。
「豆瓣」iOS 7.0.0在个人主页「我」的部分,使用了热力图来呈现本人使用「豆瓣」时是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哪些内容上面。蓝绿橙三色表示的「看过」「读过」「听过」,正好对应了「影视」「图书」和「音乐」三个主要的内容分区。并且针对每个分区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系统会用各种可视化的数据图表以及关键词条来总结与展示相关数据分析。
「豆瓣」更新版本7.0.0,迎来很多焕然一新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个人主页「我」的部分增添更多个性化的新玩法,新增的 「小动作」功能,帮助友邻表达善意增强互动。「多喝水」「好运气」「踩影子」「堆雪人」等等,各种有趣的选项可供选择,用户能根据自己的状态设置希望收获来自豆友的「小动作」,也可以去给其他豆友送出「小温暖」。
继B站上线「纪念账号」,以纪念那些曾存于世化作星尘的用户之后,「豆瓣」也针对其平台的已故用户进行了保护和锁定账号的管理操作。此外,「豆瓣」还增加了「悼念」的功能,前来访问的用户可以点击「悼念」按钮,在他/她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以此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
在「豆瓣」App点开某篇帖子的详情页,会发现页面右下角有一个带有数字信息和「楼主」文案的悬浮按钮。数字信息呈现的是当前浏览位置处于所有留言页的页数,方便读者直观了解阅读进度。而点击「楼主」按钮,则会只显示楼主即发布者在帖子里留下的信息。
近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4K修复3D版重映,「哈利波特」又成为了被讨论的热词。如果在「豆瓣」App搜索关键词「哈利波特」,搜索结果页面会有「魁地奇比赛」中的「金色飞贼」彩蛋掉落。金色飞贼落完后会留下最后一只,成为引导用户点击进入「哈利波特」全系列电影主题页的入口。
在「豆瓣」搜索系列电影时结果页会出现整理成片单形式的合集,不用逐一点击各影片直接进入片单就可以看到整个系列相关内容。并且配合全新的界面布局可以看到部分剧照,便于用户浏览。系列电影越来越多的现今,考虑了市场情况以及用户对于此类电影的追剧心态,让用户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整个list,让体验更好、更易用。
读书的时候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想要随时随地地查阅这些资料,电子档是最为方便的选择,但对于纸质书来说我们就只能将内容一字一句地敲进电脑里吗?「豆瓣」的读书笔记模块增添了「OCR文字扫描」功能,只需要对着书中想要摘录的内容一拍就能够清晰地识别书上的文字,将之转化为电子档。
影片详情页是让观影者最快了解影片要素的地方。那么怎样才可以快速渲染影片的氛围呢?「豆瓣电影」有个好办法: 通过对每个影片的海报颜色分析,生成一张与海报相同色调详情页面的背景,从视觉体验上更好更快的让观影者了解到影片的整体调性与氛围。
「截图」是大家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会使用的功能,除了手机自带的截图功能,很多应用也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截图样式。当使用「豆瓣」App的截图功能时,会弹出一个弹窗引导用户自己选取当前页面内容的呈现信息与排版方式。人性化的细节设计,通过对信息合理的筛选与呈现使分享信息更有效。
我们在阅读文章期间,常常会忍不住想要发表个人见解。因此大多数阅读类的产品都在阅读页提供了评论互动功能,以满足这个用户痛点。然而多数的产品都将评论内容的查看放在页面底部,如果用户在看书时想看评论只能放弃当前的阅读进度将页面翻到底部,这样的阅读体验十分不好。
在「豆瓣」的网页端搜索影片剧集时,可以看到那些有多季内容的影片在介绍页面会显示「季数」,且用户可直接通过「季数」的下拉菜单在当前页面直接切换其他季的内容。这个功能的设计对用户十分友好,简化了操作路径与不必要的页面跳转。很好地提升了信息查找的效率与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