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发现,交互点击跳转方面问题有一定规律可循,于是决定设计制定一套简单实用的热区规范,供开发使用。具体的思考过程,设计思路如下:
往期干货:
该篇文章围绕热区的总体框架为:
- 问题
- 原则
- 方法
- 规范
在还原中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大致分为3类:
- 热区过小
- 同一入口热区设计过多
- 热区设计不一致
1. 热区过小
热区过小,导致误点、点击无效等问题,影响体验和数据转化。
案例一
案例二 这都是我们产品里实打实发生的Bad Case
2. 热区过多
同一热区割裂成多个热区,导致存在热区失效区域。
举个例子
3. 热区不一致
不同开发人员对热区的理解有一定差异,导致热区设计不统一。
案例一 见笑了 😂
案例二 拿出实际Case是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
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和对应的开发同学进行了沟通,他们愿意由设计制定一套热区点击规范,并按照规范来进行设计热区。不过他们有顾虑点就是希望不要太复杂,不然他们可能不愿意去看。
在与开发同学沟通的基础上,同时做了一些相关的竞品分析。得出热区设计既要满足体验需求,又要降低开发设计成本,并保证可复用性。所以基本原则:化繁为简 、简单复用 、标准统一
- 化繁为简:将复杂错乱的热区设计变得简单
- 简单复用:定义简单,并且满足所有场景
- 标准统一:iOS、安卓、H5做到标准统一
具体的方法是什么?怎么用呢?先说个大概:
- 将页面进行模块拆分,单页面拆分为多个主模块
- 将主模块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
- 将子模块分别进行热区设定,具体按规范来
模块化安全边距
用物理的不对齐,保证视觉的对齐
可以看到旧版,整体评论区设置了左右安全边距10
解决方案:
- 引入IconButton,分section给安全边距
- 更符合「化繁为简」和「标准统一」原则
案例
引入IconButton,分section给安全边距
依赖组件库
很显然,当页面组织80%都是由组件构成,那么组件本身添加可开关的热区范围,更符合「简单复用」和「标准统一」原则。
具体解决方案看第四章节部分。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布局影响热区最大化
上下还是左右,每次要想一想
案例一 Feed流的点赞
案例二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点赞
总共分为5种场景,从页面到原子
以下划线部分为不具备点击行为的组件,可以不用考虑
重点就是组件库覆盖高频场景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归类
场景一:整个模块为一个点击热区,则整个模块可点击
结合业务组件:帖子单列,订单单列等
场景二:单独行/列为一个点击热区,则单独行/列可点击
结合分子组件:所有Form表单类的选择项、填写项
场景三:同一行多个功能平均分布,则热区平均划分
结合分子组件:所有Bar类的Case,尤其BottomBar这种
场景四:独立热区(如独立icon、独立文本、独立icon+文本)
结合原子组件:所有可点击的原子都可以算作热区标注规范
1. 纯Icon:通用40*40dp;最小>=28*28dp(1倍的尺寸)
2. 纯文本:通用40*(40+)dp,最小>=24*(24+)dp
案例一
案例二
3. Icon+文本:通用40*(40+)dp,最小>=24*(24+)dp
注意:icon+文案为同一内容时,合成同一个热区
场景五:同一模块多个热区,进行模块拆分和功能组合
这个明确需要在业务设计时逐个标出
因为概率较低 or 业务组件需要,所以标明频率也不算太高
案例一
案例二 必须标注同一主模块内的子模块有点击
以上,几乎涵盖了产品设计中相关热区的5大场景归类和3条基本原则,为了设计研发的人效提升,为了用户可以有更好的反馈体验,我们必须时刻精进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送一句话给自己:设计亦深亦浅,在混沌与清醒中,愿不丢失设计热情!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GC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
已累计诞生 755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2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