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出图只要 10 秒,人类创作者的价值还剩多少?是彻底沦为给机器打下手的操作员,还是借 AI 进化成以一当十的超级个体?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受邀参加了阿里巴巴设计每年举办的 D20 全球设计院长峰会。
本届峰会汇聚了 100 多位 AI 设计领域的产学大咖,300 多个生态伙伴,以及 10 多个阿里系业务设计团队。
六大论坛人气爆棚,十多个展位精彩纷呈,超 10 万名观众涌入直播间。
这场阿里 AIGC 大会提前为大家带来了浓厚的 AI 风潮,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大暑季节里的 AI 热力。
会后我们和阿里国际副总裁,也是阿里设计委员会负责人青云聊了聊。
他透露的观点,信息量巨大,而且相当尖锐。
青云分享了关于设计师身份转型、创作逻辑、团队演化的独到见解,并阐述了阿里如何通过 AI 重构设计协作模式这些思考,值得每一位创作者深入了解。
他的回答,或许能帮你把悬着的心,稳稳放回肚子里。
更多AI相关专访:
青云(杨光)是阿里国际副总裁、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理事长,拥有 20 年以上设计经验,也是中国第一代电商设计师之一。
他曾带领团队推动淘宝、聚划算等核心产品的设计演进,深度参与了电商体验的从 0 到 1 的构建过程。
如今,作为阿里设计体系的领军人物,他不只是推动内部设计战略升级,也积极探索 AI 赋能设计的新范式,推动跨行业的设计价值对话。
优设言川:在 AI 带来的行业焦虑下,作为设计师如何完成自我转型?
青云:焦虑并非设计师特有,而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我观察到,设计师恰恰是最愿意学习和拥抱变化的群体(比如这次 D20 峰会的会场座无虚席)。
设计师本身就是六边形战士,具备策略、洞察、执行等多元能力。被 AI 替代的,往往是单一技能型岗位,更准确地说,是传统的“美工”。
设计师的价值在于理解用户、洞察市场、结合技术,提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和业务解决问题。这样的角色,在未来依然不可替代。
设计师的转型,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 一是心态转变,愿意迎接变化;
- 二是掌握 AI 工具,提升效率。
过去需要十个人、百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配合 AI 就能搞定。这就是效率的飞跃。
只要设计师勇于改变心态并掌握新工具,我相信他完全可以完成自我身份的升级转型,在 AI 时代成为更强大的超级个体。
优设言川:延伸刚才的话题,除了设计师,其他岗位(如产品经理、内容创作者等)在 AI 时代的转型方向是否不同?该如何应对变化?
青云:其实不论岗位,价值衡量标准没变:“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了多少问题,产出了多少成果。”
AI 的加入只是提供了一个超级工具,能放大效率和能力。
用得好,你能一人完成原本十人的工作;
用不好,自然会在竞争中被拉开差距。
AI 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协作能力的超级助手。
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与 AI 共生、共创、共建。
这不仅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每一个职场人都应提前准备好与 AI 高效协作的能力。
优设言川:AI 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一些非科班出身的 AIGC 爱好者希望凭借 AI 工具缩小与专业设计师的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在您看来,这种想法现实吗?
青云:我认为弯道超车是伪命题。工具本身无法弥补洞察力与创意的差距。一个缺乏设计思维的人,即使用上 AI,也难以超越基础扎实的专业设计师。
AI 可以带来效率提升,比如帮你省下重复劳动、专注更高价值的工作,但这不是长期优势。工具人人可用,关键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它。
真正的竞争,最终还是落在创意、审美、洞察这些不可被替代的核心上。与其幻想用工具捷径取胜,不如扎实打磨基本功,这才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根本。
优设言川:在智能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靠一句提示词就能生成整套设计内容。您怎么看待“设计师正在从'创作者变成操作者'的说法?设计的原创性还能保持吗?
青云:我不认同“设计师变成操作员”这种说法。提示词本身就是创作的一部分,设计师通过提示词传达的是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判断。
未来 AI 协作的形式可能不断演化,但本质依然是人类的创意在驱动。
设计师的价值不在于动手,而在于动脑。
只要设计师能掌握主动权,持续提供独特的创意与洞察,AI 就只是工具,无法取代人的原创性。
优设言川:AI 正在改变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以阿里的项目为例,如今设计师在动手绘图上的时间是否减少了?节省的时间主要转向了哪些新领域?比如策略、Prompt 工程或数据验证等?
青云:确实,AI 让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在执行层面,比如绘图、出图等流程更快了。
但要做的事其实一样没少,用户研究、策略思考、原型制作、问题响应,这些工作过去要做,现在依然重要。
有些紧急任务反而还需要设计师亲自上手,因为调 AI 模型、改参数也得时间,不如自己动手解决来得快。
目前 AI 对设计流程影响最大的是创意发散阶段。以前尝试多种风格需要花几天,现在借助 AI 很快就能出一批初稿,为后续深入打样节省大量时间。我们会先用 AI 快速生成一堆方向,然后再聚焦、精炼、落地。
总结来说,AI 没有颠覆设计流程的本质,但提升了效率,尤其是在初期探索和快速迭代上,让团队整体运转得更高效、更从容。
优设言川:在阿里的生态中,AI 赋能设计是否已有落地案例?能否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青云:我们在内外部都有具体探索。对外,我们推出了 AI 智能设计协作平台「堆友」,整合设计师资源与 AI 算力,协助创作高质量内容,目前已有不少作品落地应用。
此外,我们在内部搭建了一个 AI 驱动的平台,核心功能是提供跨文化用户洞察。
阿里业务遍及全球,设计师不可能驻扎各地。
为解决信息差,我们基于多年调研和公开互联网数据,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用户画像数据库,让 AI 自动学习并输出洞察。
通过这个平台,设计师无需出国也能快速理解目标市场用户的行为习惯,相当于配备了本地化的智能顾问。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判断被取代,反而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有创意的本地化方案。
总的来说,对外有堆友这样的生态平台,对内有 U-sight 这样的洞察工具,都是 AI 赋能设计在阿里生态中的具体落地探索。
优设言川:您认为目前业内对 AI 设计最大的误区是什么?是过度期待?又或者是盲目崇拜?
青云:我不认为期待 AI 是误区,关键是别误解它的作用。AI 能替代的是重复性、低创意的执行工作,而不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
设计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动手快,而在于创意、判断和共情。只要你具备这些能力,AI 不但取代不了你,反而是加速你成长的助力。
优设言川:在这个变化迅速的 AI 时代,您想对广大的设计师朋友们说些什么?
青云:如果要总结一句寄语,我想说:坚持初心,拥抱变化。
设计师是一群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人,感性让我们热爱人文、热爱生活,这份热爱正是我们走上设计之路的初心和使命。
AI 时代确实会带来焦虑和不确定性,但请记住,所有的不安,都会被热爱化解。只要你始终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并主动学习新技术、适应新趋势,设计师的价值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放大。
不要忘记你为什么开始。当你真正全情投入,不断精进,你的不可替代性就会越来越强。
我相信,在这个 AI 浪潮中,那些坚守热爱、勇于创新的设计师,依然会是塑造未来体验与美学的重要力量。愿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世界因设计而更美好。
采访完青云老师后,我(言川)最大的感受是:AI 是工具,而人,才是那个引领万物进化的主导者。
我们总说 AI 来势汹汹,似乎要摘下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果实,甚至取代人类的价值。但反过来看,AI 本身何尝不是这些果实的容器?它不过是人类智慧的延续,一个能存储与再现的机器。
想想我们读史书、看典籍、学前人,哪一项人类的进步,不是从一次次试错、一次次灵光中酝酿出来?
从伏羲画卦到蔡伦造纸,从王阳明知行合一到达·芬奇的草图,每一份成果,都是人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并赋予它秩序和美感。
AI 的确强大,但它无法主动创造一个时代。它能帮助我们生成图像,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画这幅图;它能复刻语言,却无法共情语言背后的爱与痛。
人类的价值,从来不只是执行和记忆,而是判断、是灵感、是方向感。
所以正如青云老师所说“坚守热爱,勇于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正是我们面对巨浪时代时,最值得握紧的一面旌旗。
最后,诚挚感谢青云老师的倾囊分享。
愿这些真知灼见,能为更多创作者们在 AI 浪潮中找到方向,照亮远方。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GC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
已累计诞生 742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8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