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工具成为设计流程中“常驻演员”的今天,我们的工作方式已经悄然改变。从一行 prompt 开始,到千张图筛选,再到一个微妙的决定,AI 带来了速度,却也拉长了创作的“挥霍”空间。
关于王家卫的介绍: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体验:心里有个画面的大致感觉,斟字酌句写出一段 prompt,输入到 AI 出图软件中,等待出图。几十秒后,一屏图刷地跳出来,每张都不差,但都差那么点意思。
你换关键词、换模型、调风格、加参考图……再来一轮。几张图开始接近心里那个模糊的形状,可还是不够。
这种调整与反复,可能要持续许多许多轮,最终你会得到命运中的那张图。当你拿着这张图,回到原点时,发现可能距离开始的预想,相去甚远。但是显然,这比你开始预想的还要好。你才会选择它,运用它在产品设计中,去完成用户体验的一环。
这种「反复拉扯」的过程,像极了王家卫的电影创作过程。
《花样年华》一开始写的是三个人的故事,张学友的戏份甚至已经拍完,但在最终剪辑中,他的整段故事被彻底拿掉。王家卫在拍摄过程中不断修改剧本,结构推倒重来,角色关系也一再调整。最终,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角色在走廊里反复擦肩而过,像两条欲言又止的平行线,没有情节高潮,情绪却浓得化不开。
张叔平回忆,当初王家卫剪片时,情节片段一刀一刀地减,几乎所有交代剧情的对白都被拿掉,只留下情绪的碎片。这种“去情节化”的剪辑思路,反而成了《花样年华》最动人的地方。
王家卫曾说:“有些东西,写在纸上是不动人的,要让角色自己长出来。”
我们用 AI 做设计时,也会经历类似的出轨与回转:你以为你在追一个画面,结果最后选中的那张图,却和起点没太大关系。它来自你所有尝试中的某一瞬间判断——但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是你的产出。
过去我们做设计:调研 → 分析 → 框架 → UI → 走查 → 上线,一砖一瓦,层层递进。
如今,AI 成了流程里的最大变量,随时加入、随时试镜:
各种应用能够从自动布局与组件推荐,到草拟页面文案、提示语,以及制作灵感草图与界面氛围,都能够高速产出。它们快、灵、巧,像一群等候试镜的演员,你丢出一个 prompt,它们马上给你看不同的演绎。你成了导演,坐在镜头之后,盯着屏幕寻找「那个感觉」。
王家卫不喜欢写分镜头剧本,他说:“再靠近一点,慢一点,她刚才好像想说什么。”我们写 prompt,也是同样的试探与靠近。
比如在拍《重庆森林》时,他原本是想拍三个故事,但因为太长,最终只保留了两个。演员每天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要演什么,金城武每天抱着凤梨罐头在街头跑,被告知的角色动机是:“他只是有点伤心。”整部戏的情绪和节奏,是在现场的试探中缓慢生成的,导演就像个裁缝,一点一点将角色缝合到故事里。
在 AI 生成的世界里,你得把自己当成试镜导演,面对海量候选,只能依赖内心的微弱直觉判断。就像《2046》,王家卫拍了四年,章子怡的角色从未定型,演员换了三波,连“2046”这个名字拍了两年大家都还没弄明白讲的是未来还是过去。
摄影指导杜可风受不了这种混乱中创作的方式,一度退出。他回忆说:“王家卫每天都问你,Chris,你只能做到这样吗?” 这并不是责备,而更像是一种推力,一种软硬兼施的激发。
他们合作期间,王家卫常常毫无预警地更换拍摄方向、要求重拍镜头,有时甚至一句台词的氛围,他也会让整个剧组反复调试。杜可风后来解释说,这种创作状态非常耗人,但也非常迷人——因为当你终于拍到了那一刻,你会知道,是对的。
听着挺烦人,但做设计时,我们何尝不是反复在问自己:这张图,是不是还可以再对一点?
王家卫在拍《一代宗师》时,让演员反复练习八斩刀三个月,只为最后片中短短五秒钟的镜头。他说,那五秒藏着演员所有的积累,也藏着这部电影的分量。
AI 会替你试风格、出构图、自动排版,甚至帮你生成文案。但最终决定这张图是否“成型”的,是那个看不见但被你加上的细节:一个字重粗细的微调、一句文案的收束、一个装饰的移除。这些细节也许没人注意,但它们悄悄决定了产品的走向。
王家卫说:“拍到最后,剩下的都是你自己。”我觉得做设计也是。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辅助海报设计101例
已累计诞生 741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7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