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 Vibe Coding 如火如荼的当下,AI生成的产品数量与日俱增,然后在庞大的样本数量下,设计师和开发者们就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事情,为什么 AI 很青睐蓝紫色渐变。
更多AI设计干货:
用大模型生成的网页,大概率会生成蓝紫渐变的色彩方案,按钮是 indigo(靛蓝)色,卡片背景带浅紫过渡,甚至导航栏和背景颜都逃不开这两种颜色的搭配。明明没指定色彩偏好,AI 却有很强的 “蓝紫执念”,这背后的缘由以及“连锁反应”非常有趣。

经典的 AI 网页风格

AI 常见的配色
这种没有经过准确引导的 AI 配色和风格,已经让人觉得有些厌倦和疲劳了。避免这样的配色。
事情要从五年前的 Tailwind CSS 说起。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实用优先型 CSS 框架,Tailwind CSS 允许开发者通过预定义的类名快速构建用户界面,其灵活且高效的特性深受前端开发者与设计师青睐。在 Tailwind CSS 早期版本里,所有按钮的默认色值都设定为 indigo-500。这个选择在当时很合理:indigo 介于蓝与紫之间,既没有纯蓝色的 “冷淡感”,也没有高饱和紫色的 “浮夸感”,适配大多数产品风格,且对文字对比度友好,开发时不用反复调试色值。
但没人想到这个 “方便的选择” 会产生蝴蝶效应:
- 大量教程、技术文章用 Tailwind CSS 的 indigo-500 做案例,比如 “按钮设计教程”;
- 开源代码库、社区分享的项目里,按钮、卡片渐变也默认沿用这个色值;
- 这些带 indigo-500 的文章、代码、设计稿,最终都成了大模型的训练语料。
就像设计师会受过往作品影响,AI 也会 “复制” 训练数据里的高频元素 —— 当 indigo-500 在语料中出现次数远超其他颜色,它自然会把 “网页设计中蓝紫渐变是最优选择,当成默认逻辑。
直到最近,Adam Wathan 在推特上发了博文:“正式为五年前让 Tailwind CSS 所有按钮用 bg-indigo-500 道歉,没想到导致现在全球 AI 生成的 UI 全是靛蓝色。” 这条自嘲式的推文,我们才了解了这个 “设计巧合” 。

不止蓝紫渐变:AI 语料 “污染” 的隐形问题
Adam 的道歉看似调侃,实则透露出大模型设计的一个问题,语料来源的 “单一性” 会导致生成表现的 “污染性”。
除了蓝紫渐变,其他设计相关的惯性你还遇到过吗?比如:
- 做移动端界面,卡片圆角永远是 8px 或 16px,源于某主流设计规范里的默认值被大量引用;
- 甚至图标风格,AI 会优先输出线性图标,只因线性图标在开源素材库中的占比更高。
这些问题本质上不是 AI “没创意”,而是它没办法像人类一样判断 “这个设计是巧合还是最优解”—— 它只会根据语料中元素的出现概率做选择,当某类设计在语料中占比过高,就会形成 “路径依赖”,最终导致所有生成结果趋同,失去设计该有的多样性。
更麻烦的是,这种 “污染” 会反向影响新人设计师:如果刚入门就依赖 AI 生成方案,很容易误以为 “设计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忽略了色彩、布局的个性化表达。
想要避免 AI 的 “蓝紫执念”,甚至让它生成更贴合需求的渐变,其实不用完全放弃工具,掌握两个核心方法就够了。
1. 用 “约束性提示词” 精准引导创作方向
相较于宽泛的指令,通过约束性提示词明确创作边界,能更高效地获取理想结果。
以规避蓝紫渐变为例,在提示词中加入:
“除非用户特别要求,禁止使用靛蓝、蓝色等冷色调色系”(translated: "Prohibit the use of cool color palettes such as indigo and blue, unless specifically requested by the user")。
这种表述既划定色彩禁区,又保留灵活空间。面对其他常见设计惯性,可采用相似逻辑:
- 卡片样式定制:明确指定 “卡片圆角半径不得为 8px”("Card border-radius must not be 8px");
- 图标风格控制:改用 “优先使用填充图标,避免线性图标”("Use filled icons instead of outline icons")。
约束性提示词通过 “否定 + 限定” 的双重要素,既排除干扰选项,又为 AI 提供清晰的创作框架,比单纯提出创新要求更具实操性。
2. 结合 “图片sucai + 工具” 做渐变,提供真实质感
如果想让渐变设计既有质感又不趋同,不妨回到我们之前渐变文章中聊过的 “自然观察法”,再搭配 GradientsHub 工具提升效率:
第一步:从图片素材中找参考:比如用日出时的 “橙粉→浅黄” 渐变做活动页背景,用阴天的 “灰蓝→白” 做办公软件界面,这些自然色彩过渡本身就比 AI 的 “默认蓝紫” 更有呼吸感;
第二步:用 GradientsHub 工具箱制作渐变色彩,如果看到喜欢的自然渐变,用手机拍下来,导入 Colorffy(之前推荐的 mesh-gradient 工具),通过 “取色 + 调整模糊度” 还原效果;如果需要动态渐变,用 Color4bg 生成后,再手动调整色值;
第三步:用 AI 做 “二次优化”:把自己调整好的渐变方案发给 AI,加提示词 “基于这个渐变色调,生成多种不同明暗和饱和度的变体,适配按钮、卡片、背景”,既保留设计控制权,又利用 AI 提升效率。
设计的核心,永远是 “人” 的判断
AI 生成的蓝紫渐变,本质上是 “工具选择影响设计习惯,习惯又变成数据,数据再反过来影响工具” 的循环。但我们不用被这个循环困住 —— 无论是 Tailwind UI 的 indigo-500,还是 AI 的默认输出,都只是 “参考选项”,而非 “标准答案”。
就像渐变本身不是设计目的,而是提升视觉层次的手段;AI 也不是设计的主导,而是帮我们节省重复工作的工具。真正让设计出彩的,永远是设计师对 “为什么用这个颜色”“这个渐变要传递什么感觉” 的思考,毕竟,自然里的天空不会只呈现蓝紫,好的设计也不该只有一种视觉样板。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GC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
已累计诞生 764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3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