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往期干货:

一、卡片定义(Definition)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一种认知捷径,当人们需要评估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或普遍性时,会优先参考最容易想到的信息,而不是客观统计或全面数据。

简单说:“容易想起的 = 更可能的”,但这种等号往往是错觉。

这是一种信息检索式的偏见:你大脑里能快速调出来的内容,就成了判断依据。

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二、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可得性启发由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于 1973 年首次提出,是“启发式决策”(heuristics)理论的核心之一。它的形成涉及以下机制:

记忆易取性

频繁暴露、情绪性事件或显著性特征,使信息容易被唤起。

知觉放大机制

一旦想起,便倾向于赋予其更高的频率、风险或权重。

注意力偏倚

我们的感知系统偏好鲜明、紧急、情绪化的信息。

这些机制共同促使人们把“想得起来”误当作“发生概率高”,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在认知心理学中,这种偏差是一种“认知节能”策略——在信息过载下的生存本能,却可能误导判断。

三、UX 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在设计中,可得性启发常被用来引导用户注意力、强化感知优先级、塑造“主流认知”:

高频曝光 → 建立心智锚点

将关键功能或内容多次暴露于首页、列表顶部或操作动线中。

情绪强化 → 提高唤起率

如在健康类 App 中突出“高风险警示”而非平均数据。

排序设计 → 塑造“主流”印象

通过默认排序或热度推荐,让用户误以为这是大家普遍选择的结果。

这些设计并非刻意操控,而是通过认知心理机制影响用户注意力的路径与记忆的入口。

四、案例拆解(Case Studies)

案例1|脑白金电视广告:「送礼只送脑白金」

这是一则广告史上的经典洗脑式设计,运用了可得性启发+曝光效应的组合极致。通过“送礼只送脑白金”这一句押韵广告语,在高频电视广告中反复灌输,构建用户对品牌的直接联想。产品功能并未被深入介绍,但该语句却在重大节日期间频繁出现,使其成为“优先想起”的选项。

设计动作分析:

  1. 重复语言+节奏音效,使口语传播更容易。
  2. 高频曝光+节日投放,强化节日场景下的行为唤起。
  3. 形成“先入为主”的认知垄断,用户先想起,后决策。

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案例2|Apple 官网:「新品页首焦图+重复曝光」

Apple 在每次新品上线时,官网顶部大图+频道 banner +功能介绍页反复出现新品关键词与主打亮点,如“超视网膜 XDR 显示屏”“苹果智能”。即使用户不懂技术细节,也会因重复曝光对该功能形成“熟悉即好”的感知。

设计动作分析:

  1. 多页面多路径重复关键词,制造“主流认知锚点”。
  2. 使用视觉统一性(字体、配色、留白)增加品牌沉浸感。
  3. 通过叙述节奏制造节奏性记忆:标题 → 视频 → 模块化亮点 → CTA。

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案例3|京东自营:「京东配送」图标 + 快速物流标识

在京东电商平台的商品列表中,带有“京东配送”“自营”标签的商品通常会出现在页面靠前位置。这些标签不仅作为服务能力的说明,更是用户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视觉锚点。

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中逐渐建立“带有自营标识的商品更靠谱、更快送达”的心理联想,哪怕并未逐一对比商品详情,也会在潜意识中将“京东配送”等标识当作选择依据。

设计动作分析:

  1. 统一视觉标签作为“可信赖”的快捷信号。
  2. 首页排序优先,强化用户第一印象。
  3. 长期反复曝光建立潜意识信任锚点。

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五、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保姆级科普!UX心理学设计指南系列:可得性启发

六、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1.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信息多次曝光 → 用户更易产生熟悉好感 → 增强记忆启动

2.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他人关注的信息更常见于界面 → 加强“默认主流”印象

3. 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情绪强烈的内容更易被记住并转化为社交传播

4.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呈现方式(如图卡/对比)影响信息的易得性与认知路径

七、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1. 内容平台首页内容排序逻辑(抖音、知乎、B 站)
  2. 电商商品页中的“销量标签”、“好评关键词”设计
  3. 健康类 App 中的风险提醒、疾病推荐
  4. 金融类产品的理财引导路径(如推荐保守方案)
  5. 学习类产品课程推荐(如得到 App 的主屏课程模组)

八、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1. 对信息敏感用户或专业人群而言,可得性设计可能引发抗拒
  2. 重复性太高 → 信息冷感、视觉疲劳、选择回避
  3. 一旦用户发现“展示内容≠真实排序”,平台信任度下降
  4. 与冷启动内容、多元内容共存时,需设平衡机制,避免挤出长尾优质信息

九、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设计可得性的同时,也是在塑造用户的“心理前台”:

你放在最显眼处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世界观的模板。

设计师必须反思:

  1. 我是否把需要用户知道的内容藏了起来,而仅仅展示了“热的”“点击多的”?
  2. 我是否通过热榜机制,把偏见包成了“主流”?
  3. 我是否在过度追求曝光与转化时,牺牲了信息多样性与用户的知情权?

在算法驱动时代,真正的责任是为“沉默信息”争取出场机会,而不是将世界浓缩成一页爆款。

十、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Anti-Pattern Insight)

错误实践:某些招聘平台将“热门岗位”反复曝光,实际这些岗位非最匹配,仅为平台 KPI → 用户信任受损

启发做法:Notion 探索页未用排行榜排序,给予新模版平等展现机会,激发探索欲与创造感

启发建议:

  1. 设计“冷内容打散机制” → 给非主流信息一个被看到的可能
  2. 引入“意外发现”组件 → 比如“你可能从未想过的X”,让探索不止于已知
  3. 对用户声明算法逻辑或排序原则,增强系统透明度与信任

老三小结

可得性启发是设计师极易调用的策略,但若不自觉,它就会成为内容贫瘠、思维单一、认知压缩的帮凶。

好设计不是把用户困在最容易看到的东西中,而是鼓励他们看见更多、理解更深、选择更真。

设计师们需要思考

  1. 我让用户最容易获取的信息,是我希望他们记住的吗?
  2. 在我布置信息路径时,有没有刻意忽略某些视角?
  3. 如果他们只能看见第一页,我希望他们带着什么离开?

“可得性是认知的门神。我们决定谁能进来,谁被留在门外。

真正值得骄傲的设计,不是让人记住最热的,而是让人想起真正重要的。”

收藏
点赞 40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