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城中村群租房:《论交互设计师的死掉》,作者李大毛

你在面试的时候肯定被问过一个问题: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得说一个困难但又切实可行的计划,显得你志向远大又脚踏实地;还得隐藏好你打算镀两年金就跳槽的小算盘。但是说实话,即使没人问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设计师的价值体现在哪,将来可以怎么发展。

首先需要说明,今天我说的设计师指的是 UI、交互、用户体验设计师,不包括视觉设计。

设计团队说了好久的组件化,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久还在提?

为了说清楚这件事,我想从这个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讲一下。

UI/交互设计师的发展

在很多年前,并没有 UI 设计师的说法,有的是网页设计师。那时候他们用网页三剑客: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还有 Photoshop。当然作为一个 90 后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我们直接快进。

iPhone 4 开启了 App 的热潮,突然间 UI 设计成了一个热门职位。13 年扁平化的 iOS 7 发布开启了扁平极简化风潮,14 年易上手的矢量图绘制软件 Sketch 3 发布,UI 设计的门槛极大地降低,加上金钱的诱惑,吸引了超多人进入这个行业,我也不例外。

Sketch 取代了 Adobe 系列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霸主。它只有 Mac 版,所以我们得感谢 Sketch 让我们用上 iMac。从某种层面上讲,UI 设计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都是在绘图软件上绘制,再把参数通过各种方式交给开发。用什么软件画其实不重要。

设计组件化

为了提高效率,增强与开发的协作,这两年设计圈有个词很火,就是「组件化」。

这个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 Brad Frost 提出的「原子化设计」。就是按照逻辑层级,将元素从低级到高级组合起来,就像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有质子和中子。

比如按钮和文本框都是原子,它们组成一个分子搜索框,然后可以和其他分子继续组成更大的模块。把这些模块作成可以给其他人引用的公用组件,设计界面不再是像画插画一样随意,而是得从现有的组件里选择然后拼接。存储这些公用组件的文件就叫组件库。

以前设计界面想怎么画怎么画,现在你得从现有组件库里挑出需要的组件再拼接,除非是组件库里没有你需要的,才能创建新元素。

工具的支持

模块化的思维需要设计工具的支持。Sketch 有相应功能,但是远远不够,而且使用起来很不灵活。

有很多产品在挑战 Sketch 的地位。

  • Adobe 推出了 XD。
  • 从 Sketch 插件起家的 Invision 推出了 Invision Studio。
  • 跟 Sketch 同样来自荷兰的公司开发的 Framer X,可以写代码为设计添加交互逻辑。很有创意,但可惜使用门槛太高。
  • Webflow,可以把设计直接转化成托管的网站,很强大,国外比较流行。

其中要特别提一下 2019 年的黑马:Figma。这是一个在国外非常火的设计工具,19 年我也尝试让我们团队切换到 Figma 上来。还在上面做了一套新的组件库,在一些项目中完全用 Figma 来协作。

推这个的理由是:

  • 基于 Web,数据实时同步,可以多人在一个文档里协作;
  • 能找到任何一个历史版本;
  • 性能更好(前提是网络够好);
  • 最重要的是 Figma 在组件功能上的设计更强大、合理,而且灵活。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推进下去。当然,Figma 也有缺点,Sketch 也在不断优化。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设计软件的组件功能一定会越来越好用。

编者注:关于 Figma 的强大,看这篇:

让产品经理拼组件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产品设计的工作就是把组件拼起来,那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留个人负责制作组件,把交互设计的工作交给产品经理行不行?

现在肯定不行。我们的确比产品经理更懂用户体验。但这些知识和设计技法,是否多到产品经理无法掌握?如果教他们设计理论、软件,再给他们一个完善的组件库,他们能否跳过线框图原型的阶段,直接交付给开发设计图?

事实上不止我这么想过。推特上看到一个说法:长远来看,未来科技界只会有三种设计师,品牌设计师,设计系统搭建者,和产品经理。

In the long run, there will only be 3 types of designers in tech: brand designers, design systems builders, and product managers

Thread

— Yitong (@zhayitong) August 5, 2019

其实这也是很合理的。我们都说设计师需要了解产品的用户群体,谁还能比各业务线的产品经理更了解用户呢?

如果要求设计师尽可能多的了解产品和用户,那我们广撒网的效果肯定不如人家专精一个业务的要好。但如果我们选择专攻一个业务,那我们和产品经理的界限又在哪?其实就没区别了。事实上产品经理的确是很多设计师转型的方向。

有朝一日产品经理审美能力提上去了,设计师怎么办,只能充当顾问,把产品不太好的设计改一改?其实现在有不少项目就是这样,产品出的原型已经很完善了,我们真的只是把线框图翻译成设计稿而已,发挥空间很小。加上组件库越来越完善,一天一百张图不是梦。

那设计师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我找了一些业界以技术和设计的高水平而闻名的公司,看他们的招聘需要什么样的人。有 Google、Facebook、微软、Airbnb、Pornhub。

悄然发生的变化

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他们已经不招 UI 或者交互设计师了,有也只是 UX 设计师。UX 就是用户体验,国外都用 UX,只有中国用 UE。有的公司甚至连 UX 设计师都不招,有的是声音设计师、AI 交互设计师、动效设计师等。

我们同样可以根据 T 型人才模型,预测一下设计师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往前的产品经理。如果不考虑回老家开奶茶店,这可能是中国设计师最常见的转型选择。设计师审美比较好,了解用户体验,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产品和用户,做产品经理是自然而然的。本公司就有不少例子。

如果不想离开设计领域,除了声音、动效这些设计以外,Google、Facebook、Airbnb 都有一个中国公司很少见的职位:Content Strategist 或 UX Writer。这个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写产品中的文案。

往开发实现方向走,如 Google 就有 UX Engineer,一半需要有 web 前端开发技能,负责开发 UI 组件、构建快速原型、数据可视化等等。如果像之前设想的那样,产品经理负责功能规划和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工程师开发组件,再来个项目经理负责把控进度协调资源。那就不需要交互设计师了。设计这个过程始终存在,但设计师不在了。

保持敏感

本来我计划讲的是组件库是怎么回事我们又是怎么用的,但我还是决定以这个话题为引子,讨论一些更大的话题。

IT 是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工具、工作流、方法论都在频繁的变化中。在舒适区待久了会有惯性思维。比如作为交互设计师,我很容易把提升用户体验设计能力作为发展方向。但很可能这个行业变化之快之大,直接淘汰了交互设计师,把交互设计融入其他工种,这就是降维打击。

这就好像一个黄包车夫,在做未来的规划,自己要提高体能,能跑更快,更会拉客,跑的时候让客人更舒服。这些都没错。但有可能汽车流行起来,根本不需要拉车的了。这就是路径依赖让我们在职业规划上走了死胡同。

我也不知道这个分享是怎么从分享经验变成了散布焦虑。反正给我自己一个警醒吧,也给大家共勉。保持敏锐和好奇心,坚持到 35 岁不要被优化掉。至于 35 岁以后怎么办?放心,那时候你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深圳又没有那么多学位,到时候你自己会走的。

收藏 52
点赞 31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