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同学都知道,大多数“飞机稿”都会参考一些海外 App 的设计,这类设计往往凭借简洁的视觉呈现与国际化的排版风格,让页面看起来更具高级感,这种 “高级感” 的背后,实则是海外产品设计体系与国内市场需求差异的直观体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点在 APP 设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地区的用户习惯、文化背景与市场环境,直接塑造了产品的设计逻辑。本次调研聚焦 Uber 与滴滴(国际版 / 国内版),从视觉设计、页面结构、功能架构等维度,结合海外产品设计的通用规律,深入分析国际 APP 与国内 APP 的核心差异,为出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往期细节观察:
1. 排版:留白艺术与信息密度的平衡
打开 Uber,页面结构呈现出极强的 “克制感”—— 利用大面积留白引导用户视线聚焦核心功能(如叫车入口、目的地输入框),无多余信息干扰,页面整洁度与操作流畅性拉满;

滴滴国际版同样遵循这一逻辑,功能分区明确,留白充足,用户无需在复杂布局中寻找关键入口。

滴滴国内版,内容排版的信息密度明显更高: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不仅包含叫车功能,还叠加了活动提示、附加服务入口等内容,排版相对紧凑。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种设计理念的碰撞:
国际 APP:
遵循北美、北欧等地区主流的 “极简主义” 设计原则,通过留白分割区域,弱化次要元素,让核心功能成为视觉焦点,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国内 APP:
受 “一站式服务” 需求驱动,需在单页面内承载更多功能与信息,因此通过层级分明的排版(如卡片分区、字体权重区分)提升信息承载量,满足用户 “一次打开、多点获取” 的使用习惯。
2. 色彩:从 “功能导向” 到 “氛围营造” 的差异
色彩是用户对产品的第一感知,国际与国内 APP 的色彩运用逻辑,恰好呼应了不同市场的视觉偏好:
Uber
采用 “黑白为主、蓝色点缀” 的极简配色 —— 白色背景保证页面清爽,黑色文字确保信息清晰,仅在功能按钮(如 “确认叫车”)和关键信息(如预估费用)处用蓝色强调。
滴滴国际版
色彩使用略多于 Uber,但仍以 “功能区分” 为核心 —— 地图起终点用对比色标识、特殊车型用专属颜色标注,无多余装饰色,避免视觉疲劳。

滴滴国内版
采用 “高饱和度、多色彩分区” 策略 —— 橙色代表主叫车业务、绿色代表拼车、蓝色代表巴士服务,同时用不同颜色区分路况(如红色拥堵、绿色畅通),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吸引用户注意力,贴合国内用户对 “热闹感”“明确区分” 的视觉偏好。

由此来看
国际 APP 在色彩运用上,大多偏好简洁、淡雅的色调,这种色彩搭配能有效降低用户的视觉疲劳,让用户专注于内容本身;国内 APP 常用丰富鲜艳的色彩组合区分功能模块,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营造出活力满满的视觉氛围。
为更清晰对比差异,我对 Uber 和滴滴国内版两个 APP 的首页进行了区域划分:


滴滴国内版
整体上看,两个软件的首页布局大致可分为 5 个区域,分别为功能区域、下单区域、更多功能、活动推广、底部 tab。二者功能分类框架相似,但每个区域的 “功能优先级” 与 “信息承载度” 差异显著:
1. 国际 APP:核心功能优先,弱化干扰元素
Uber 功能模块及信息层级区分清晰,没有营销广告信息干扰,减少用户无意义的操作。页面功能聚焦,为用户提供简洁高效的叫车服务,注重专业性,减少页面思考时间。
在成熟的海外市场,用户对 APP 的使用目的明确(如 Uber = 叫车),因此产品无需通过 “附加功能” 吸引用户,而是通过优化核心流程提升体验。
2. 国内 APP:全能聚合,追求 “一站式服务”
滴滴国内版则是走“全能聚合”路线,追求一站式服务,除了主要的叫车功能,也为更多功能留了一半的页面空间,整合了搬家、借钱、快送等生活业务,一个 APP 就能满足多种需求。
在庞大的国内互联网市场,单一功能难以留住用户,因此 “全能化” 成为主流策略。
国内与国际 APP 设计的差异,并非单纯的 “审美不同”,而是由文化语境、价值观念、用户习惯等深层因素共同决定的:
1. 语境文化:低语境 vs 高语境的表达差异
海外(以美国为代表):属于 “低语境文化”,人们更习惯 “信息直给”—— 因此 APP 设计需减少视觉干扰,用留白和简洁排版让信息清晰易读。

国内:属于 “高语境文化”,用户对 “信息密度高、多元素叠加” 的设计容忍度更高 —— 即使页面包含多个功能入口,用户也能通过上下文(如色彩分区、位置习惯)快速定位需求

2. 价值观念: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的行为导向
海外:强调个人主义,用户更注重 “隐私与自主选择权”,App 设计上也更倾向于简洁、专注,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国内:强调集体主义,用户更倾向 “从众与热闹氛围”,活动推广、多服务聚合,正是为了满足用户 “融入集体、获取实惠” 的心理需求。

3. 信息获取习惯:专一性 vs 综合性的使用逻辑
海外:习惯 “一个 APP 对应一个需求”,对功能专一性要求高 —— 因此国际 APP 无需整合多余功能,只需打磨核心体验。
国内:习惯 “一个 APP 解决多个问题”(如滴滴 = 叫车 + 搬家 + 快送),对 “一站式服务” 需求强烈 —— 这也导致国内 APP 需通过 “功能聚合” 提升用户留存率。

4. 审美习惯:功能性 vs 意境感的视觉偏好
海外:更注重 “功能性审美”——Uber 的黑白配色、简洁排版,本质是 “为功能服务的审美”,让用户专注于操作而非视觉装饰。
国内:更注重 “意境与氛围营造”(如滴滴国内版用鲜艳色彩营造 “活力感”),同时受 “从众心理” 影响,导致 “高饱和色 + 多功能” 成为主流设计范式。

从 Uber 与滴滴的对比可见,国际 APP 的“极简风”与国内 APP 的“聚合风”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前者是成熟市场、低语境文化与个人主义价值的产物,后者则适配国内竞争环境、高语境文化与多元用户需求。
对设计从业者而言,海外 APP 的参考价值不在于单纯复制“高级感”的形式,而在于理解其背后“用户需求优先”的设计逻辑。唯有结合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用户习惯与商业需求,才能做出真正适配用户的好设计。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增长
已累计诞生 767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