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最近用花小猪打车,等车接驾的时候发现,它会为我免费升级车型,帮我承担差价,这一操作让我一下打消了使用其他软件叫车的念头,盯着屏幕看它给我免费升级,这种占便宜的心理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最后成功升级,顺利上车。

如此顺畅的打车体验让我惊叹,现在为了降低叫车过程中的取消率,「手段」已经如此炉火纯青了。

更多出行产品设计细节:

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让我们想取消订单。

在打车场景中,用户取消订单的核心原因通常是 “等待不确定性”(如无司机接单)、“体验落差”(如预估到达时间不准、司机绕路)或 “替代方案更优”(如路边拦到车、其他平台响应更快)。而其中最主要的触发因素是“等待多久”“司机到哪里了”。

知道了原因,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来看看花小猪是如何处理的。

当我下单后进入到等待接单的页面,在追加车型列表卡片最上方有明显提示,除了一个预估应答的倒计时,还有一个“0 元派”的进度条。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俗话说,等待是最难熬的,在这等待期间,花小猪又给了你期待。

看了看产品规则,确实字如其名,没有什么套路。

免费的升级谁不爱啊,以最低的价钱打到更高级的车型,相信很多人都会为此等一等。

还挺幸运,一下就等到了,花小猪为我追加升级了更多车型,一下就有车接单了。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接单后的弹窗为我展示了优惠的价格,行程中的信息栏也提示了我此时在享受免费加派的车型,尽管才占了一点点小便宜,但整个行程中我都暗暗自喜低价做到了好车( ´▽`)

大家应对「等待」的策略

网约车发展至今,各大平台都在解决“等待”这一痛点上做了不少探索,总结来看,这些策略大致大致可归为了三类:

一、用 “增值服务” 降低等待成本

等待本身是 一种“无价值消耗”,为用户提供 “可利用的等待时间” 或 “情绪安抚服务”,可显著提升用户的等待容忍度,让等待从 “煎熬” 变成 “值得”。

1. “等待时间变现”:让等待有 “收益”

平台会在用户等待中加入变现服务,只要等待达到一定时长,就能获得打车优惠券、折扣券等福利。这种设计,把原本 “纯粹消耗时间” 的等待,转化成了 “有实际收益” 的过程,既能转移用户对 “等待时长” 的注意力,也能让用户觉得 “多等一会儿不亏”,从而减少取消冲动。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2. “情感连接”:让等待有 “安全感”

滴滴展示了司机 “友好标签”:如 “百单 0 投诉”、“百单接送准时”、“驾龄 22 年”等,让用户对司机产生正向预期,减少 “担心服务差、不安全” 的顾虑,从而降低因 “对司机不信任” 而取消订单的概率。同时也有“司机主动沟通” 功能:司机到达上车点后,在司机端发送预设话术“您好,我以到达上车点”,乘客看到后可以及时沟通确认位置,减少“担心司机找不到自己”的焦虑。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二、用 “确定性信息” 消除等待焦虑

用户对 “等待多久”“司机到哪了” 的未知感,是触发取消的首要因素。因此,通过实时、精准、可视化的信息传递,让用户明确等待进度,减少心理不确定性,就成了关键。

1. 主动同步异常,避免 “被动猜测”

当系统检测到司机存在较高取消风险时(比如司机距离用户过远、接单后长时间停滞不动),平台不会让用户 “被动等待”,而是会提前为用户匹配 “备选司机”,并通过弹窗、短信等方式告知用户原因(如 “当前司机距离较远,已为您匹配更近的备选司机,预计 XX 分钟后到达”)。这种 “主动告知” 能有效减少用户的 “未知焦虑”,避免因 “担心订单作废、需要重新叫车” 而主动取消。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2. 精准预估时间,减少 “预期落差”

预估到达时间的精准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现在不少平台会结合多维度数据动态修正:比如实时路况(是否拥堵、有无临时交通管制)、司机当前接驾路线(是否绕路、是否走最优路线)、上下车点精准定位(避免司机因找不到具体位置而耽误时间)等。

同时,平台还会用更贴近用户认知的文案提示车辆位置,比如 “车辆已过 XX 路口,预计 3 分钟后到达”“车辆即将到达”,让用户对 “等待时长” 有更准确的预期,减少 “以为快到了结果还得等很久” 的落差感。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3. 明确的等待进度, 替代 “模糊煎熬”

“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是等待焦虑的核心。对此,部分平台会展示清晰的排位信息:比如 “您当前在等待队列中排第 3 位”“前面还有 2 位用户在等待,预计 5 分钟后为您匹配司机”。这种 “明确的进度提示”,让用户感知到 “等待有终点”,把原本 “模糊的焦虑” 转化为 “可预期的等待”—— 即便等待时间稍长,用户也会因 “知道快到自己了” 而更愿意坚持,等待容忍度显著提升。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三、用 “精准匹配” 减少无效等待

当系统匹配到距离较远的司机时,用户往往会因 “预估到达时间太长” 而产生取消冲动。此时,平台若能提供 “换车选项”,就能为用户开辟一条 “无需直接取消订单,即可优化等待体验” 的中间路径。​

这种设计的本质,是把用户从 “被动忍受长等待” 转化为 “主动掌控出行方案”,无需取消订单就能调整出行方案,既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成本,也避免了因 “等待不耐受” 导致的主动取消,让匹配更精准、等待更有效。

为了不让你取消订单,各大打车平台做了哪些设计巧思?

结语

这些看似细碎的设计,本质上都是在读懂用户心理:没人喜欢无意义的消耗,也没人愿意在未知里焦虑。当平台愿意把 “等待多久”“会遇到怎样的服务” 这些答案清晰地递到用户手里,甚至还额外附赠 “等一等就能赚点小优惠”“低价也能坐好车” 的小甜头时,用户自然愿意多一份耐心。​

或许未来,还会有更聪明的方式来优化这段 “等车时光”,但眼下这些让等待变轻松、让体验更确定的尝试,已经让我们看到:好的出行服务,不只是把人从 A 点送到 B 点,更是把每一段等待,都变成值得停留的小插曲。​

收藏 3
点赞 32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