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今天朋友让我抖音续火花时,切换到消息页面,突然发现顶部多了个发状态的新入口。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发时刻」功能——你可以写几句话喊话,也可以发图片/视频带文字,内容仅好友可见。

点击进入后,系统提供了两种方式:

  1. “喊话”:直接输入文字,系统自动匹配纯色背景,生成一条简洁的动态。
  2. “时刻”:用户可以拍摄或上传照片、视频,并配文字发布。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发布内容后,会出现在「消息」页顶部,以头像加白色线圈的形式高亮展示,点击可查看完整内容。

这一设计有趣之处在于:不主张社交曝光,而更像是熟人间的“轻量互动提示”。它避开了传统朋友圈、短视频页的高信息密度,以“低打扰”的方式融入熟人社交语境。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更多设计案例分析:

一、从体验设计角度来看看

信息架构:把创作功能藏进消息页,而不是首页内容流,避免打扰式曝光,更自然地引导用户创作表达。

社交机制:仅好友可见降低心理负担,符合当下“半熟人社交”的趋势;线圈提示建立轻互动提醒机制。

交互设计:默认“喊话”降低创作门槛,卡片形式搭配动态视觉表现,让“发时刻”不只是功能,而是引导行为的一种设计策略。

这种形式既不打扰别人,也不会出现在主推荐流里,像是“在社交背景音中悄悄亮了一下屏”,让熟人看到、选择回应或略过都可以。

二、同类竞品体验对比

对比当前主流的熟人社交产品,不难发现类似的轻量表达机制已经成为趋势。我们挑选几个典型产品,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1. 即刻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2. 微信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3. Instagram

6亿人在用的抖音,为什么会推出「发时刻」功能?

三、用户体验思考

  1. 抖音选择隐藏入口+半显性提醒,不是为了“制造爆款内容”,而是刻意把“表达”藏进更温和的社交关系中,降低心理成本;
  2. 不同平台选择不同策略:微信强调熟人感、即刻打造社群连接、Instagram 则提供分层可见机制;
  3. 这一趋势背后,很可能是基于数据观察——用户“想说点什么但又不想全网都知道”的行为频繁发生;
  4. 平台设计由此回应:创造「低门槛、低打扰、弱曝光」的表达舒适区。

四、多视角洞察

  1. 从 UX 设计角度:将轻社交功能嵌入「消息」页,而非信息流或个人主页,是对信息层级与表达意图的一种温柔分流。用户的表达不会在内容海洋中被淹没,也避免了强曝光的社交负担。
  2. 从普通用户角度:发时刻功能门槛更低,没有发布朋友圈时的心理负担,适合临时记录一件小事或传递某种情绪状态。
  3. 从创作者视角:这并非流量主战场,但却可能成为增强熟人连接的小节点,有助于构建粘性社交关系。
  4. 从业务目标视角:此功能可能服务于增强私域社交的留存策略。与“熟人聊天”“私域电商”“内容种草”相互协同。

五、个人小结

在信息流越来越密集的今天,「发时刻」是抖音对“表达欲”与“社交疲劳”的双向回应。这也是对社交语境轻量化、界面层级温和化、互动方式柔性化的探索。

它不争抢注意力,也不强求回应——只是在那个你愿意表达的瞬间,为你亮起一盏小灯。

收藏 9
点赞 33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