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营销的漫长历史中,“痛点”诞生于一个朴素的逻辑: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困境,提供解决方案,以此能赢得市场先机——牙膏瞄准防蛀,洗发水标榜去屑,护肤品高呼控油……,
产品为需求而生。
但是,当数不清品牌都聚焦挖掘用户的“需求”,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营销概念的速度,解决用户痛点,成了红海生意,“痛点”消失或不再显著;于是刻意挖掘非必须痛点;创造需求;远超实际需求参数竞争,比对方更好……,成为新常态。
需求被满足,供给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持续,痛点营销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通货贬值。
需求没了!?
这是今年以来,市场上听到最多的声音。
消费者更理性,冲动消费难以达成、
商家制造焦虑的伪需求被识破、
产品供给饱和,大部分基本需求被满足,甚至过剩。
随着高速发展的步调放缓,消费者越发精明,任何品牌方“告知”的痛点都难逃一系列“灵魂拷问”,或跌入“真的有用吗”的自证陷阱;或比完功能比价格,比完价格比
优惠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品牌过剩时代,真正有效的需求是:精细化的场景和用户洞察,发现新消费理念中的新需求。然而这往往意味着,更深度精准高效的营销及令追赶者绝望的技术壁垒,否则将面对不计其数的围追堵截,最终被同质化或大的流量吞噬。毕竟痛点这玩意不能申请专利。。
破局之法:
需求疲软、产品创新成本高、消费者认同度低,品牌如何更深度的链接消费者?
第一步:寻找群体共鸣锚点
回避完整的痛点解决方案,挖掘目标人群(特定圈层、社会阶层)共有的价值观、自豪感。将产品功能与品牌理念作为承载和表达这种价值观/自豪感的载体。
第二步:设置理想场景触动
不再孤立强调解决某个具体痛点,而是构建一个目标人群向往的、与品牌理念高度契合的生活场景或状态,将产品作为实现理想生活方式的关键要素或催化剂。
第三步:量化差异化:
避免说明书式的痛点功效说明,或无关痛痒的特征描述,通过视觉、文字信息提供可感知、易联想的具象化解决方案,通过触发其感官想象将产品带来的核心体验直接、强烈地呈现给消费者,让用户建立差异化的印象和信心。
痛点麻木时代,品牌沟通必须升级!
消费者不是没了“痛点”,而是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痛点叫卖。品牌要生存发展,必须学会在沟通上寻找“巧劲”!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增长
已累计诞生 749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2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