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产品的交互体系中,Toast 作为一种轻量级反馈组件,如同用户操作旅程中的“耳语提醒”——它不打断主线任务,却能在恰当的时机传递必要信息。Toast的设计绝非简单的“弹出提示”,而是需要融合场景逻辑、认知心理学与交互美学的系统工程。以下将从定义、核心设计原则、场景应用到未来发展方向几个方面,全面解析这个“小而美”的组件如何撬动用户体验的大价值。
往期干货:
一位前谷歌微软员工被认为在 MSN Messenger 开发过程中创造了 Toast 这个术语,因为 Messenger 的小型通知窗口会向上滑动到视野中,就像面包从烤面包机中弹出一样。后来这位微软前员工带着这一习惯命名跳槽去了 Google。
安卓开发者平台中文站将 Toast 翻译为:消息框。「它可以在一个小型弹出式窗口中提供与操作有关的简单反馈。消息框只会填充消息所需的空间大小,并且当前 activity 会一直显示并供用户与之互动。超时后,消息框会自动消失。」
iOS 设计指南并没有 Toast 这个控件,但 iOS 中确实有类似于 Toast 样式出现,例如 iOS 的音量调节提示。iOS 把这个组件叫做 UIProgressHUD(heads up display)把 HUD 念作 Toast,大家也能理解,因为如今 Toast 的概念已经泛化,早已打破了 Android 的规范。
尽管在迭代后的 Google Material Design 里,Toast 已经被 Snackbar 所取代。但是在 Material Design1 的版本中,Snackbar 和 Toast 被放在一起来介绍,定义为仅供安卓用于展示系统信息的组件。
与对话框、弹窗等强阻断式组件不同,Toast 的设计基因是“非侵入性”——它遵循“告知但不打扰”的原则,适用于传递无需用户立即处理的状态变更、操作结果或轻量级通知。
通知性、临时性和情景关联性是 Snackbar 也是 Toast 的重要设计原则。
从用户认知负荷角度看,Toast 解决了两大核心问题:
- 即时性反馈缺失:用户完成操作(如提交表单、删除内容)后,需要明确的“结果确认”来建立操作与反馈的因果联系,避免产生“操作是否成功”的焦虑;
- 信息层级分流:将非关键信息(如“收藏成功”“网络已连接”)通过 Toast 传递,避免用弹窗等强组件打断用户主任务,维持操作流的连续性。
设计师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高效简单反馈变成用户负担。
当通知设计为包含两行以上的内容(超过 20 个字)时,估计用户阅读和消化通知时间需要更久。用作参考的一个常见公式是每 1 个字符等于每 100 毫秒(包括空格)。 对于 10 到 20 个字的简短通知,平均阅读时间为 2 秒就足够;且研究表明,用户对 Toast 的注意力峰值出现在弹出后的 1.5 秒内,过长的文案会导致信息接收效率下降。
同时避免技术术语,如“API 请求失败”改为“网络连接异常”。“说人话”是一句简洁报错的底线。
现阶段遇到了哪些问题?
从左到右,难以理解程度依次激增
第一种情况比较明显:用户压根看不懂报错是什么内容。不管是夹杂了特定 ID 的重要库存提示、未经翻译成目标用户语言的请求超时,甚至直接暴露的前端代码,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未经专业代码训练的用户所能理解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由于产品的有意设计,还是研发的无意处理,都不应该由用户买单。但是在业务历史包袱沉重的产品里,这样的场景目前只能通过设计师和工程师联合走查后一个个手动修改。
Toast 并不是适合某些场景
第二种情况:看似报错了,给了指引,实则什么都没干。这种情况就是作为设计的同学需要强介入优化的场景。太过口语化的表达,太过专业的词汇都会给用户理解造成很高的成本,或者给用户一种“不专业”的感觉。Toast 本身的轻量化特性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理想的引导容器。重要的场景中,带有后续操作按钮的页面或是轻量化的弹窗,更能避免用户的“杵在原地”以及“不知所措”。
何时使用 toast?
- 非紧急性:信息不涉及用户必须立即处理的风险(如支付失败需用弹窗强提示),仅为状态告知(如“文件已保存”);
- 单维度信息:内容需简洁到一句话可描述,避免复杂逻辑(如“订单已取消,退款将在 3-5 个工作日到账”是合理的,而“请选择退款方式”则需跳转页面);
- 无后续操作:Toast 本身不承载按钮交互(除非是极端场景下的“撤销”按钮,如 Android 的删除撤销 Toast),仅作为信息载体。
基于以上,设计达成尽量精简组件的共识。
1.容器 2.文案 3.图标
除了严格限制字数以外,元素的色彩、文字和 icon 的尺寸、展示位置全部固定,文案和带图标版两种样式上下左右的 padding 也完全一致,达到极致收敛;带 Icon 的 toast 保持统一尺寸。
Icon 样式提供四种默认图标选项,包括三种静态 icon 和一种动态 loading。可获取数据时,动态 loading 可提供进度展示。文案则是精简到 6 字以内,以减少样式判断。如果这些样式不能满足场景要求,设计师就需要考虑一下 Toast 真的是唯一解吗?是不是在某些复杂说明/通知展示时,Dialog 和 Snackbar 更合适作为容器。
在组件的实现方面,研发同学选择通过 Dialog 实现 Toast:通过 Android 提供的 Dialog 组件去模拟实现 Toast 组件能很好的解决显示时长,图片显示,显示消失动画设置等问题。
Toast 本身具有技术局限性,举个案例:某个用户投诉美团 App 在分享朋友圈后没有任何提示,不知道是否分享成功。具体原因是用户在设置里关闭了美团 App 的「显示通知」开关,导致通知权限无法获取,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然而,在 Android 4.4(API19)以下系统中,这个开关的打开状态,也就是通知权限是否开启的状态研发者是无法判断的,因此也无法感知 Toast 弹出与否。
值得一提的是,在 Wikipedia(维基百科)最近版本修订中,Toast 也已经被更广义的 Popup-Notification 所取代。
与此同时 Snackbar 是 Material Design 设计理念下的产物,结合了 Toast 的短暂显示和 Dialog 的交互性,解决了早期 Toast(不可交互)和 Dialog(阻断性强)的局限性。此外,Snackbar 的核心功能包括即时反馈、非阻塞性、可交互性等,这些都是相对于 Toast 的改进。
不难预见,随着设计师对使用场景理解的不断提升与用户对体验要求的持续提高,Toast 的应用场景将逐步缩减,其定义终将回归为操作后的轻量级短时反馈提示。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标志设计标准教程
已累计诞生 746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3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