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润的年度演讲刷屏了。
"进化的力量",2个半小时,讲了4种大迁徙:角马穿越马拉河,烤匠从产品卷到情绪,京都纹付从和服染到T恤染,还有那个把婴儿车改成狗车的日本公司。
看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他讲的这些,本质上都是"企业怎么活下去"。
角马、烤匠、京都纹付都是企业。
但对我们这些写代码的、做内容的、搞副业的普通人来说,还有一种更关键的迁徙,他没讲。
能力迁徙。
你自己的能力,正在经历一场比角马迁徙更残酷的"生态位干旱化"。
有些能力的水草,正在快速枯竭。
而你可能还在那片干旱的草原上,拼命卷。
更多观点:

刘润讲了一个"品类僵化"的概念。
说的是企业对旧需求用力过猛,对新需求反应迟钝。
床忘了人会坐着,餐桌忘了电器要电。
但我发现,个人的能力也在"僵化"。
纯执行类的能力,正在快速贬值。
举几个例子。
编程。以前会写Python、会写React,就能拿20K。现在呢?
我这两周用Claude Code做了几个项目。B站自动回复评论、批量翻译Paul Graham的文章、自动化写作agent。
以前这些项目,我得写好几天代码。现在?一个下午。
但我发现,我的时间没花在写代码上,而是花在"想清楚要做什么"上。
AI可以写代码,但它不知道该做什么。
写作。我最近用Claude Code搭了个自动化写作工作流。
效果好到让我自己都开始怀疑:如果AI能写出3000字的文章,我的写作能力还值钱吗?
后来我想明白了:
AI可以替我写,但不能替我想。
会码字,不再是核心能力。会思考、会提炼观点、会审校,才是。
这就是能力的"干旱化"。
那些曾经很值钱的"纯执行类能力",在AI时代,正在快速贬值。
就像刘润说的角马一样:你什么都没做错,但雨季结束了。

MIT今年做了个研究,分析了2900项工作技能。
结论很有意思:
AI"很可能"完全替代的技能,只有19项。占比0.7%。
但有46%的技能,会被AI"增强"。
什么意思?就是AI能干大部分活,但你得盯着,得判断,得最后拍板。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
AI不是来抢你饭碗的,是来重新定义谁是高手的。
我之前在即刻上说过:
AI提供的生产力加成是不平均的。
什么意思?
同样用AI,有人能做出产品,有人只能做出玩具。
差距在哪?
不在"会不会用AI",在你有没有这些新能力:
1. 判断力

AI可以给你10个方案,但哪个对,你得自己判断。
我用Claude Code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个情况:
它给我生成3个方案。看起来都对。但哪个好?
有个方案功能全,但太重了,加载慢。有个方案轻量,但功能不够。还有个方案平衡,但代码复杂。
这时候,AI不会告诉你选哪个。它等你拍板。
"这个太重了,换个轻量的"——你得说。
"这个逻辑有问题,重新想"——你得判断。
这就是判断力。AI做不了这个。
2. 提问力
刘润的演讲里提到一个细节:AI智能锁的创始人说,"我们用海量的照片训练,教门锁学会了看"。
但在这之前,他得先问对一个问题:"门锁的新需求是什么?"
不是"怎么做一把更安全的锁",而是"用户在门口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好的问题,决定了AI能给你什么答案。
我做自动化写作agent的时候,最难的不是让AI写文章。
最难的是设计这9步流程:什么时候搜索信息?什么时候用个人素材库?什么时候审校降AI味?
这些问题AI回答不了。
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你得告诉它。
这就是提问力。你问得越准,AI干得越好。
3. 审校力
AI生成的内容,永远需要人来审校。
不只是改错别字,而是:
- 删掉AI味很重的套话
- 加入真实的细节和经历
- 调整逻辑和节奏
- 把"正确但无聊"变成"准确且有趣"
我写过一篇关于AI写作的文章,里面说:
AI帮我突破空白页,但改的过程,仍然是我在思考。
审校,就是你的思考在起作用。
这个能力,AI永远替代不了。

说了这么多理论,来点实际的。
我自己在3个领域,正在经历能力迁徙:
编程:从"会写代码"到"会提需求+会审代码"
以前我学编程,就是学语法、学框架、学设计模式。
现在不一样了。
我用Claude Code做了几个项目:B站+YouTube自动回复评论、批量翻译Paul Graham的文章、自动化写作agent。
我发现,我花时间最多的不是写代码,而是:
1. 想清楚要做什么
不是"我要做个爬虫"。
而是"我要让AI每天自动回复B站和YouTube的评论,但要过滤掉垃圾评论,还要保持我的语言风格"。
需求越清晰,AI写出来的代码越靠谱。
2. 审代码
AI写的代码,不一定对。
有时候逻辑有问题,有时候性能不行,有时候没考虑边界情况。
你得会看、会改、会优化。
这和"会写代码"不一样。
会写是从0到1。会审,是从60分改到90分。
后者在AI时代更重要。
写作:从"会码字"到"会搭框架+会审校"
我做自媒体2年多了。
以前写文章最痛苦的是什么?空白页。
你坐在电脑前,不知道第一句话怎么写。
现在不一样了。
AI可以帮我生成初稿,让我有东西可以改。
但我发现我花时间最多的,变成了两件事:
1. 搭框架
文章要讲什么?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这个框架必须我自己搭。
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想说给谁听,想达到什么效果。
AI做不了这个决定。
2. 审校降AI味
AI生成的文章,太标准了。
标准到像"三好学生作文"——正确,但无聊。
我得把那些"在当今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综上所述"全删掉,换成真实的经历、真实的观察、真实的吐槽。
这个过程,就是在注入"人味"。
MIT的研究提出了一个EPOCH框架,说的就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 Empathy (共情)
- Pattern recognition (模式识别)
- Options/Creativity (创造力)
- Connectedness (连接)
- Hope, Vision, and Leadership (愿景和领导力)
AI做不了这些。但这些,恰恰是让内容有温度的关键。
其他领域的能力迁徙
不只是编程和写作。
设计:从"会PS"到"会prompt+会审美"
以前做设计,要会PS、会AI。现在?豆包、Midjourney,输个prompt就能生成图。
但生成出来的10张图,哪张好?这个审美,AI没有。
你得知道这个风格对不对、这个构图行不行、这个色调符不符合品牌调性。
审美成了核心能力。
数据分析:从"会SQL"到"会提问+会解读"
AI可以帮你写SQL、做可视化。
但它不知道应该分析什么数据、从什么角度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这需要你对业务的理解。
项目管理:从"会排甘特图"到"会拆解任务+会做决策"
AI可以帮你做项目规划、排工期、分配资源。
但它做不了决策:这个需求要不要做?优先级怎么排?资源冲突怎么办?
这需要判断力。
你看,所有领域的能力迁徙,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从"执行者"到"判断者"。
回到开头。
刘润讲的"大迁徙"理论,对企业没错。
烤匠从产品卷到情绪,京都纹付从和服染到T恤染,这些都是企业的迁徙。
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他没说透的是:
你自己的能力,也在经历一场大迁徙。
而且这场迁徙,可能比企业的更残酷。
那些曾经很值钱的"纯执行类能力",在AI时代正在快速贬值。
而那些"判断力、提问力、审校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值钱。
这不是说执行不重要了,而是说:
AI时代的高手,是会用AI的判断者,而不是会执行的工具人。
刘润的演讲里,有个细节我很喜欢。
他讲智能吉他的时候,说了一句话:
我们真正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学会一件乐器",而是"享受到创造音乐的美好"。
我想说:
AI时代,我们真正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学会一项技能",而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会过时,能力不会。
AI会替代技能,但替代不了能力。
所以别再问"AI会不会替代我"。
问问自己:
我现在的能力是在喂饱A,还是在驾驭AI?
如果是前者,那你正在一片正在干旱化的草原,和一群角马卷。
如果是后者,那恭喜你,你已经开启了自己的能力大迁徙。
刘润的演讲里,讲了一个"品类大迁徙三步法":
停下笔、换卷子、答新题。
我觉得,能力迁徙也可以用这个框架:
停下笔:看看你现在最拿手的能力,有多少是"纯执行类"的?这些能力在AI时代还值钱吗?
换卷子:AI时代需要什么新能力?判断力、提问力、审校力,你有哪些?还缺哪些?
答新题:选一个领域,开始你的能力迁徙。从"会执行"变成"会判断",从"会做"变成"会审"。
最后分享一个我在即刻上写的观点:
AI加成是不平均的。有几种可能:
- 你比别人更懂AI工具
- 你比别人更懂平台规则
- 你比别人更懂某个行业的领域知识
同样用AI,有人做出10万+阅读,有人只能做出100阅读的垃圾。
差距在哪?不在AI,在你。
在你会不会判断、会不会提问、会不会审校。
所以别抱怨AI抢饭碗。
它抢的,是那些本来就该被淘汰的"纯执行"。
会写Python但不会想需求的程序员,会码字但不会搭框架的写手,会翻译但不懂领域的译者。
而你要做的,是开启自己的能力大迁徙:
从角马变成狮子。
从被AI增强,变成驾驭AI。

你的能力迁徙开始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参考资料:
- 刘润年度演讲2025:进化的力量
- MIT Sloan研究:AI更可能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工作者(2025)
- 个人实践:Claude Code自动化写作工作流、AI编程经验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
已累计诞生 762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2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