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海外 AI 创业当红炸子鸡,Perplexity 的设计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备受瞩目,一度掀起 AI 产品复古设计风格热潮。我对这样一家几乎设计团队全员在推特活跃的公司产生了许多好奇,我想进一步了解在这家拥有十几位设计师团队的创业公司里,设计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如何使用 AI 进行设计表达,风靡全网的复古未来主义的品牌调性是如何诞生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整理了 Perplexity 多位设计师作品及团队公开访谈,为你解读 AI 时代创业公司的协作模式及设计师角色的进化路径,并解析 Perplexity 产品背后的设计思考及独特美学风格。
关于这个产品:
这里是我的邀请码,注册可获得一个月的 Perplexity Pro 会员: https://pplx.ai/yuebay992781

1. 组织结构与协作机制|小团队的极速迭代
面对 AI 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极速变化,Perplexity 的小团队如何保持敏捷与高效?答案藏在他们独特的运作节奏与结构之中。
Perplexity 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以季度为单位进行规划,目标明确且必须可量化。如果季度结束时大部分任务完成了 70%,这便是一个健康的信号。剩下未完成的 30%,则被视为宝贵的缺口,帮助团队精准识别出真正的优先级和资源配置问题。
为了支撑这种目标导向的敏捷开发,Perplexity 将团队拆解为 2-3 人组成的小队,只有在攻克高难度挑战时才会扩充至 4 人。每个小队都有一位直接负责人,全权主导项目汇报,最大限度地降低沟通成本,确保了组织的扁平化与每个成员的高度自驱。

Perplexity 设计团队 25.08 月
这种独特的运作模式,直接决定了 Perplexity 的选人标准:他们寻找的是能在有限资源下主动创造的自驱型贡献者,而非传统的管理者。因为在 Perplexity 的理念中,项目规划、任务跟进、信息分发等许多传统管理职能,AI 是更高效的协作伙伴。因此,团队会有意避免招聘那些仅擅长指导他人工作的人,转而青睐那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亲自动手身兼数职的多面手。
Perplexity 的入职过程也同样直接高效,新人入职后几乎没有缓冲期,会被立刻扔进团队的实际工作流中。“你就像是跳上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被扔进深水区,不要陷入我要先学会一切的焦虑里,努力跟上,然后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让它运转起来。这是真正开始工作的最好方式。” 在这种边做边学的文化中,快速贡献并从真实的用户反馈中学习,远比交付一份像素完美的静态设计更重要。
在 Perplexity,人们被鼓励先问 AI,再打扰同事。无论是写一封邀请邮件、梳理上线步骤,还是把一段动效原型跑起来,AI 都是第一位的“协作伙伴”。这不是把人替换掉,而是把启动成本降到最低:更少的等待、更短的犹豫,更多的行动。
2. 人才画像与能力矩阵|通才的硬技能与软素质
在这套独特的协作机制下,设计师的工作方法也在发生改变。设计与工程的边界被主动模糊,团队寻找的不再是单一领域的专家,而是能够跨界整合的通才。
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 AI 产品的内在特性。传统设计流程习惯于在静态环境中预设路径、精雕细琢;但在 AI 的世界里,用户的一个简单指令就能触发千变万化的动态结果。设计师的工作,从掌控确定性转向了引导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设计师的能力矩阵必须进化。

Perplexity 设计团队大致分工
一方面,是技术能力与工程思维的深度融合。 设计师需要具备轻量编码的能力,用真实可交互的原型去思考和表达,并以系统性的用例判断,将这些能力整合进产品,从而真正地去塑造 AI 的输出,而非仅仅被动美化 AI 的产物。
而另一方面,审美品味也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当 AI 能快速生成海量可能性时,审美变成了一种高效的决策工具,一种能从万千可能中精准筛选的方向感与决断力,确保最终的产出既富有创造力,又精准地服务于最终的用户体验。
1. 框架设计|增强 AI 回复的真实性
Perplexity 产品的定位是聚焦全网搜索,“Answer first,but verify”的理念要求 Perplexity 能更快、更准的来源与检索,也因此界面在来源呈现、引用可信度、结果更新需保持清晰与节制。因此,设计需在产品层面降低用户顾虑。
在用户提问后,Perplexity 会先展示清晰的搜索步骤,通常会根据用户提问拆解成三个搜索词,同时在检索信源时,巧妙地使用了“审核”一词。相比于“搜索中”,“审核”传递出一种严谨、负责的态度,直接提升了用户对结果的信任预期。

Perplexity 搜索步骤
同时答案页面的框架设计中,可以看到来源、思考步骤作为了内容骨架的一个重要层级。它们与答案结果并列在呈现并可追溯,让回复具备可信度和权威感。

Perplexity 答案页面
2. 交互设计|为动态效果而非静态界面设计
AI 产品的界面可以极简,但其背后的反馈与交互状态却极其复杂。尤其是 AI 推理的不确定性,给设计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必须将不可见的系统过程,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预期、可信任的体验。
这意味着,设计师要综合运用动效、颜色甚至听觉等一切手段,将抽象的速度与清晰度,最终转化为具体的用户感受与行为效率。
以语音交互为例,其过程涉及连接、监听、响应、结束等多个状态。常规设计通常依赖视觉形状变化或文字提示来告知用户,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用户投入一定的视觉注意力去解读。
面对实时、快速的语音对话,Perplexity 认为反馈应该更直接、更即时。因此,它选择了一种更轻量的反馈语言 —— 颜色。在听觉与视觉双通道并存的场景里,颜色是最高效的状态提示符:橙色表示“我在听”,绿色表示“我在说”。
这种设计几乎不占用用户的认知资源,让用户无需分神即可秒懂当前模式。
在使用语音输入时,Perplexity 采用了输入框上的光效动画来表示聆听状态,而非增加任何文本说明。
这种设计将功能状态的反馈,无缝融入了核心交互组件之中,既清晰地传达了信息,又没有增加任何视觉负担。它体现了动态设计的一个核心原则:让反馈成为体验的一部分,而非界面的附加物。
此外,为了让用户在开启 APP 后更少地操作,Perplexity 移动端大胆移除了底部导航,并在应用启动后直接弹出键盘,将用户从下一步行动的思考停顿,瞬间拉入准备输入问题的行动模式。

3. 设计工程化实践|语音对话动画开发
Perplexity 语音交互中惊艳的粒子球效果,出自团队非技术背景的设计师 Gunnar Gray 之手。借助 AI 编程助手 Cursor,几乎是从零开始接触 Xcode 和 SwiftUI 的 Gunnar,将目光投向了 Metal Shader。
这是苹果官方主推的现代高性能图形编程接口,能让程序直接调用GPU的强大算力。Shader常被译为着色器,但它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在GPU上运行的一段程序,不仅能决定每个像素的颜色光影,更能实时计算物体的位置和运动,从而创造出普通UI动效难以实现的、极其流畅且可交互的动态质感。例如iOS 26最新的液态玻璃、直播间内的点赞动画、相机中的滤镜玩法、网页端颜色缓慢流动的动态背景、可以让你自由交互的3D产品模型... 其背后都是通过Shader技术实现的。
区别于在页面中嵌入动画文件的效果,这个语音球可以随着用户的交互行为变化。仔细观察,整个粒子球规律地顺时针旋转,大小不一的粒子本身也遵循着独立的环形轨迹,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呼吸感。它能实时响应用户的触控,根据手指点击的位置和范围产生涟漪般的扩散效果;当手指离开后,被推开的粒子又会优雅地回到球体原位。甚至当用户进行语音输入时,整个球体还会根据音量大小呈现出脉动。
Perplexity Voice Mode
这些细节体验,并非出自静态的设计稿,而是在无数次把玩真实 Demo 的过程中被发现和打磨出来的。
“我当然可以在 After Effects 里假装一个类似效果,但那终究只是一个脱离了真实环境的效果。”Gunnar 对此解释道,“我们习惯于在 Figma 里完成所有设计再交接给工程师,但这种工作流在 AI 时代效率低下,且容易脱节。一旦你尝过直接在代码里搭交互的甜头,就很难再回到静态环境。你验证想法、摸清边界的速度,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这背后是一种彻底的理念转变——与其在理想化的设计陷阱中反复修改,不如尽快做出一个可玩的Demo,在真实场景中去感受和发现问题。而开启这一切,所需要的只是设计师的好奇心、学习意愿,以及一点来自AI的帮助。

1. 复古感起源|好奇心驱动创意内核
2024 年开始,一股强烈的复古未来主义美学风潮席卷了海外社媒,而风暴的中心,正是 Perplexity。
这并非偶然的风格选择,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系统性的品牌叙事工程。它回答了三个核心问题:Perplexity 的灵魂是什么?它应该看起来像什么?以及,如何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它?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探寻 Perplexity 的品牌内核。 当用户心中萌生 Perplexity(困惑)时,团队的目标就是成为那个激发并满足他们 Curiosity(好奇心)的首选。
于是好奇心便成为了指引一切的品牌北极星。团队的下一步挑战,就是将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创意,他们决定从隐喻和类比起步,去呈现最初的视觉感受。
而这个视觉感受便是其独特的复古未来主义风格。这套风格的形成,主要源自两个关键决策:
首先是与设计工作室 Smith & Diction 的合作。 他们为 Perplexity 重塑了 Logo、字体和品牌色板,并制作了一些产品模型。结果发现,颜色基本上只用于链接上。而团队希望摆脱科技圈泛滥的链接色——蓝色,转而选择了一套更具人文气息和复古质感的色盘,例如墨绿(Inky Blue)、杏色(Apricot)和土陶色(Terra Cotta)。这些色彩奠定了品牌温暖、深邃的基调。

使用链接色蓝色制作的原型

最终的品牌色版

Comet 官网,很好的诠释了绿色和淡黄色组合成的复古感: https://www.perplexity.ai/comet
其次是对经典广告的致敬与重塑。 品牌设计师 Phi Hoang 透露,团队海报风格的突破源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倾向于一种并非反乌托邦,但又未来感十足的忧郁风格会怎样?” 他们从 80 和 90 年代经典的苹果广告中汲取灵感,那些广告充满了质感和人文气息。Perplexity 的海报继承了这种感觉:孤独的探索者、广阔的未知场景、充满噪点和颗粒感的画面,再配上一句点睛文案。

设计师们将世界博览会以及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审美,将怀旧元素融入到海报的执行和创作中。例如,尝试将一些意向生成独立的复古图片然后尝试拼贴在一起,再使用 midjourney 的 Retexturing 工具,将不同的风格、灯光和情绪重新组合,赋予其现代的诠释。

By Phi Hoang
在 Perplexity 团队看来,复古未来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隐喻。它连接了人类过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与当下正在发生的 AI 技术革命。这种时空交错感,本身就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意味。

PerplexityBlog - Perplexity 风格海报最直接的鉴赏地: https://www.perplexity.ai/hub
2. 敏捷叙事|AI 驱动的品牌传播
在 AI 协同的工作模式下,Perplexity 设计团队得以将品牌理念,注入到用户与产品接触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甚至将传统意义上枯燥的功能环节,变成充满惊喜的创意体验。其中 Comet 浏览器的发布,便是一次有力的 AI 实践。
Comet 发布初期采用了邀请制,为了让入场券本身变得与众不同,设计师先用 Midjourney 生成基础素材,然后在 Photoshop 中二次合成,再利用 Civitai/Fal.AI 等工具进行 LoRA 模型训练和规模化生成。最终,每一位收到 Comet 邀请的用户,都得到了一张风格统一但画面独一无二的生成卡片。

而当用户拿着这张独特的入场券第一次打开 Comet 时,另一重惊喜在等待着他们。设计师希望用户的首次启动,不是一次乏味的功能设置,而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开箱时刻。最初的设想是使用 3D 软件来制作一个旋转的星球动画,但面对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设计师用 AI 生成了旋转星球视频作为替代,通过精心设计的动态视觉与定制的音乐,用户的初次启动被赋予了独特的探索感与复古调性,完美融入了与产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
除了在产品关键体验上倾注心力,Perplexity 的品牌传播更体现在日常之中。
在 AI 产品圈,新功能发布前的视觉预热已成为标准动作,高频、高质量的品牌视频,不仅是为了功能的宣发,更能持续强化品牌美学,保持与用户的长期沟通。设计团队娴熟地运用 Cavalry、Midjourney、Krea.ai 等 AI 工具,与传统 3D 和动效能力相结合,引入专业的声音设计,构建多感官的品牌记忆。
Perplexity 和邮件日历文档等产品的合作宣传
动效设计师 Cam Sackett 的入职作品,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个案例。它诗意地描绘了一段好奇心之旅:一颗光点在未知的黑暗中穿梭,最终在贤者掌心凝聚成一本书。而贤者随即将这本书抛向天际,变成了 Perplexity 的品牌 Logo,仿佛在向世界分享着智慧,极具叙事张力。
By Cam Sackett
视觉之外,品牌的声音是什么?Perplexity 同样开始深入探索。这段视频揭示了 Perplexity 在声音品牌上的早期探索。随着 Logo 的展开、旋转,伴随着特别设计的、充满科技感或叙事感的合成音效。这些简短的音节,是 Perplexity 的品牌体验从纯粹的视觉,向更沉浸、更多感官维度延伸的信号。
By Cam Sackett
在深度了解 Perplexity 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敏捷团队,一套全新的 AI 原生产品设计流程,以及一种对卓越体验的不懈追求。
它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当 AI 能接管大部分执行工作时,设计师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放弃对静态完美的执念,拥抱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 AI 视为延伸我们创造力与好奇心的最佳伙伴。这不是一场有终点的比赛,而是设计师在 AI 时代开启的下一场无限游戏。
P.S:就在本文完稿之际,Perplexity 宣布收购 AI 设计初创公司 Visual Electric,这可能预示着 Perplexity 未来将把 AI 视觉生成与画布式创作体验,深度融入其核心的多模态搜索与回答流程中,进一步深入 AI 原生产品体验的探索。
最后,我整理了下 Perplexity 团队顶尖设计师的账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 设计负责人: https://x.com/gunnargray 、 https://x.com/henrymodis
- 设计工程师: https://x.com/pklada
- 产品/体验设计: https://x.com/eschadiol 、 https://x.com/chanpory 、 https://x.com/alexbaldwin 、 https://x.com/_LaPier
- 品牌/视觉: https://x.com/apostraphi 、 https://x.com/RypeArts
- 动效/声音/宣传片: https://x.com/camronsackett 、 https://x.com/robbdiazz
- 声音设计师: https://x.com/neversitdull
- 合作创意大使,也是 Midjourney 生图的高手: https://x.com/ciguleva 、 https://x.com/Macbaconai 、 https://x.com/gizakdag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用户体验设计核心问答
已累计诞生 759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为下方 6 条评论点赞,解锁好运彩蛋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