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更多科普:

一、基础概念篇

这些是理解所有AI话题的基石。

1. 人工智能

官方解释: 指由机器展现出的智能,旨在让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认知功能,如学习、推理和解决问题。

再理解一下: 一个总称,泛指一切“让机器变聪明”的技术。

2. 机器学习

官方解释: AI的一个子集,是一种让计算机通过数据和经验自动学习和改进,而无需显式编程的方法。

无需显式编程,就是不用人类写出 “一步一步执行” 的具体规则,计算机能自己从数据里总结规律、学会技能。

  1. 传统编程是 “人类教规则”,比如让计算机识别苹果,要写 “红色 + 圆形 + 带果柄 = 苹果” 的明确代码。
  2. 机器学习是 “数据教规律”,只需给计算机喂大量苹果图片和非苹果图片,它会自己找出区分两者的特征。
  3. 最终计算机形成的 “识别逻辑”,不是人类预设的固定指令,而是从数据中自主提炼的模式。

再理解一下: AI的核心“学习方法”。 不是手把手教电脑规则,而是给它大量“习题”(数据),让它自己总结出规律。这就像教孩子认猫,不是告诉他“猫有尖耳朵和胡须”,而是给他看一万张猫的图片,他自己就学会了。

3. 深度学习

官方解释: 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它使用被称为“神经网络”的复杂结构,从大量数据中学习。

再理解一下: 一种更强大、更复杂的“机器学习”。 它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网络,层次更深,能处理更抽象、更复杂的问题(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4. 神经网络

官方解释: 一种受人脑结构启发的计算模型,由大量互连的节点(神经元)组成。

再理解一下: 深度学习所使用的“大脑模型”。 想象一个庞大的公司组织,基层员工处理简单信息(如识别像素),汇报给经理(中层神经元),经理再汇总给总监(高层神经元),最终由CEO(输出层)做出综合决策。它是模仿人脑神经元工作方式设计的 “数据处理网络”,核心是靠多层 “虚拟神经元” 协作,从数据中自动找规律、做判断,不用人提前写死规则。

5. 大语言模型

官方解释: 一种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自然语言。
再理解一下: 它通过学习无数篇文章、书籍和网页,掌握了语言的规律,所以能和你聊天、写文章、翻译、写代码。ChatGPT就是最著名的大语言模型。

6. 生成式AI

官方解释: 能够生成全新的、原创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代码)的AI模型。

再理解一下: 与此相对的是“分析型AI”(主要用于分析数据)。Midjourney生成图片、ChatGPT写诗、Suno创作音乐,都属于生成式AI。

二、工作原理篇

这些术语揭示了AI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

1. 训练

官方解释: 通过向模型提供数据,并调整其内部参数,使其学习数据中的模式的过程。

再理解一下: 教AI学习的过程。 就像学生通过反复做练习题来掌握知识一样。

2. 数据集

官方解释: 用于训练或评估AI模型的集合数据。

再理解一下: AI的“教科书”或“习题册”。 没有高质量的数据集,就训练不出聪明的AI。

3. 参数

官方解释: 模型中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变量,决定了模型如何处理输入数据并得到输出。

再理解一下:训练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这些变量,让AI的回答越来越准确。模型的参数越多,通常意味着它越复杂、能力越强(比如千亿参数模型,如通义千问、文心 4.0、DeepSeek V3 Base等)。

4. 提示词

官方解释: 用户输入给AI模型的指令或问题,用于引导AI生成期望的回复。
再理解一下: 你给AI的“任务指令”。 指令越清晰、越具体,AI给出的结果就越符合你的预期。“写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就是一个提示词。

5. Token

官方解释: 模型处理文本时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单词、子词或字符。

再理解一下: Token 可以理解为是文本处理的最小单元或基本元素。就像我们把一篇文章拆分成一个个单词、词组、标点符号等,这些拆分后的东西就可以看作是 Token。比如句子 “I love this movie!” 会被拆分成 “I”“love”“this”“movie”“!” 这几个 Token。模型只能处理 Token 序列,通过对这些 Token 的分析来理解上下文、生成输出。而且,很多大模型的展示能力和收费定价也是以 Token 为单位的。

6. 幻觉

官方解释: 指AI模型生成的内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或虚构的,并且不在其训练数据中。

再理解一下: 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比如,它可能会编造一个不存在的历史事件,或者引用一篇根本不存在的论文。这是当前大模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三、常见模型篇

这些是当前最火热的AI模型类型。

1. Transformer

官方解释: 一种采用“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架构,特别擅长处理序列数据(如文本),是目前绝大多数LLM的基石。

再理解一下:它让模型在理解一个词时,能同时关注到句子中所有其他的词,从而更好地理解上下文关。Transformer 模型凭借自注意力机制和并行计算能力,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领域的核心架构,应用场景覆盖日常工具到工业级解决方案。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2. GPT

官方解释: 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由OpenAI开发的一系列大语言模型。

再理解一下: Transformer是ChatGPT的“大脑”。 它的核心能力是根据上文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词,通过这种能力来完成各种任务。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3. Diffusion 模型

官方解释: 一种生成式模型,通过逐步去除训练数据中添加的噪声来学习生成新数据。

再理解一下: 当今AI绘画的“主流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很像“雕琢”:先有一团完全随机的噪声(一块璞玉),然后一步步地、有导向地去除噪声,最终雕刻出一张清晰的图像。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都基于此技术。

4. 多模态模型

官方解释: 能够理解和处理多种类型信息(如文本、图像、音频)的AI模型。

再理解一下:它不仅能看懂文字,还能看懂图片、听懂声音。比如,你可以上传一张照片,让它描述图片内容并写一个相关的故事。GPT-4V就是典型的多模态模型。

四、进阶深度篇

这些术语通常出现在技术讨论、论文和模型的高级功能中。

1. 对齐

官方解释: 研究方向之一,旨在确保AI系统的目标与人类价值观和意图保持一致,使其行为符合设计者的期望。

再理解一下: 不仅要让AI聪明能干,更要让它安全、诚实、无害。防止它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比如“获取高分”)而采取有害的手段(比如“作弊”)。这是当前AI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

2. 智能体

官方解释: 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并执行动作以实现目标的AI系统。

再理解一下: 能从“思考”走向“行动”的AI。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回答问题的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能使用工具(比如操作软件、搜索信息)、执行复杂任务(比如“帮我订一张最便宜的机票并规划行程”)的“自主执行者”。被认为是AI的下一步进化形态。

3. 涌现

官方解释: 当模型规模(数据、参数、计算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突然出现的一种复杂能力,这种能力并未在小型模型中被明确编程或观察到。

再理解一下: “量变引起质变”的奇迹。 就像无数简单的神经元连接后产生了意识一样,当AI模型足够大时,它会“突然”学会一些意想不到的技能,比如理解幽默、进行逻辑推理、编写复杂代码。这是大模型最神奇的特性之一。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4. 微调

官方解释: 使用特定领域的数据集,对已经预训练好的基础模型进行额外训练,使其适应特定任务的过程。

再理解一下: 比如,用一个通用的语言模型(什么都会一点),再用大量的法律文书对其进行微调,它就能变成一个专业的“法律AI”。这样比从零训练一个法律AI要高效得多。

5. RAG

官方解释: 检索增强生成。一种将信息检索技术与大语言模型相结合的技术框架。先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作为上下文提供给模型,从而生成更准确、更可靠的答案。

再理解一下: 给AI配一个“实时参考资料库”。 它解决了大模型“幻觉”(胡编乱造)和知识陈旧的问题。当AI回答问题时,会先从这个外部知识库(比如公司内部文档、最新新闻)里找资料,然后基于这些确凿的资料来回答,大大提升了准确性和可信度。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6. 强化学习来自人类反馈

官方解释: 一种先进的微调技术,通过人类训练员对模型输出的排序和反馈,来训练一个奖励模型,从而让模型的回答更符合人类的偏好。

再理解一下: 通过“点赞”和“点踩”来调教AI。 这是让ChatGPT等模型变得“有用、诚实、无害”的关键技术。AI生成多个答案,人类标注员选出最好的,模型就从这种反馈中学习什么样的回答是“好”的。

7. 长上下文

官方解释: 指模型在一次处理中能够理解和记忆的文本长度。

再理解一下: AI的“记忆力”。 上下文越长,AI就能记住越长的对话历史,也能处理更长的文档(如一本书、一份长报告)。目前先进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可达数百万Token,相当于能一次性“读完”一整部《三国演义》。

8. 具身智能

官方解释: 指拥有物理身体并能通过与真实世界互动来学习和执行任务的AI系统。

再理解一下: “有身体”的AI,它不再是电脑里的虚拟程序,而是存在于机器人身上,能够通过视觉、触觉等传感器感知世界,并通过机械臂、轮子等物理实体来影响世界。这是将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

9. MoE

官方解释: 混合专家模型。一种神经网络架构,由多个“专家”子网络组成,对于每个输入,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专家”会被激活。

再理解一下: AI公司的“专家团队”协作模式。 面对一个问题,不是让整个“公司”(模型)全部出动,而是由一个路由系统判断该请哪位“专家”(如翻译专家、编程专家、文学专家)来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性能。最近爆火的Grok-1模型就采用了这种架构。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写在最后

AI知识体系值得我们每个人都持续构建,你还想知道AI哪些知识,欢迎给知果留言,我们一起在AI上打怪升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知果日记」

新手必看!一篇文章搞定AI核心术语,告别听不懂的尴尬

收藏 3
点赞 28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