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上一期《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上)》里我们聊了诞生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背景,今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事件到人物,从人物到作品跟大家继续探讨法国设计。

「新艺术运动」的带头大哥

第一期我们聊了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作品巴黎地铁口,其设计者是赫克托·吉马德,被视为法国新艺术运动当中的带头大哥。吉马德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善于应用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术,有着突破传统的勇气,喜欢赋予现代建筑新形式,提倡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而巴黎地铁口也成为法国新艺术运动的标志。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吉马德1867年生于法国里昂,15岁就读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18岁时候则去了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深造,中间忽然辍学,原因是获得了一份建筑师工作。做了三年建筑设计后,吉马德去了巴黎装饰艺术学院做绘图助理教授,结果一呆就是10年。

1898年31岁的吉马德因为设计了贝朗榭公寓开始声名大噪,据闻这所公寓是为一名叫安妮伊丽莎白的寡妇而设计,设计过程中曾推倒过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所公寓使用的材质和构思都很特别,包括陶土、红砖、白色大理石以及青绿色铁栏杆等,而且许多细节受到新哥特主义神秘风格的影响,使用了很多诸如鬼神头像等古怪装饰,正因如此贝朗榭公寓也被称为「魔鬼之家」。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贝朗榭公寓的非对称大门尤其著名,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这个时候日本浮世绘其实已经通过贸易商品的包装纸形式流传到欧洲,但历史上没有描述过吉马德是对其有所研究的,但作为设计的圈内人,好比当代的扁平化、故障艺术、蒸汽波等风格流行会自然而然对设计师产生影响。所以被后世视为引发出新艺术运动的日本浮世绘风格也成为吉马德的设计理念中的元素,比方贝朗榭公寓的一些装饰纹样就跟浮世绘比较接近。

真正奠定吉马德大师位置的是法国政府为了迎接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而建设的巴黎地铁,当时地铁入口的设计开设招标,吉马德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好的扬名机会,但第一轮竞选中他的方案是被学院派们强烈否决的。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学院派含义,从艺术领域的角度来说,学院派是指符合传统标准,或合乎官方学院基本训练下的标准流派,通常被认为是保守风格。有时候也理解为科班出身,但不表示科班出身就是学院派。我们列举一个音乐上的例子,比方罗大佑就是非学院派,因为音乐学院都没有读过。又比方王力宏是美国著名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容易误以为是学院派,但他的作品是突破传统及创新的,所以不能归纳为学院派,这个分类很多时候是观念及作品来决定的。

当时巴黎地铁设计组委会的学院派们形容吉马德的设计为金属和玻璃杂交的怪物,我们看看图片: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地铁入口的顶部设计类似贝类海洋生物,形式感很强,同时其它组件大量模仿自然界植物样式,远远看去像是本来就从地面长出来的感觉。另外我们看到吉马德还专门为其设计了配套字体,让整体风格非常协调统一,绝对的用心之作。

面对第一次否决,吉马德难免感到沮丧,但在最后关头当时的巴黎市议长出自对吉马德方案的欣赏与认同,居然敢于力排众议,让巴黎市民一起参与投票来决定方案,最后吉马德凭借该出色的方案获得市民喜爱,奇迹般逆袭。

最后吉马德为巴黎地铁设计了141个新艺术风格的入口,到目前大致保留了其中80个,这些地铁材质基本都使用了铸铁类材料,造型上多模仿自然界曲线,所以形成了有趣对比,一硬一软,一刚一柔,成为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设计典范。

而吉马德也凭此问鼎新艺术运动带头大哥,除了建筑之外,他也做家具设计,在家具设计上吉马德也有经典之作,比方1908年问世的梨木咖啡茶几: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这个咖啡茶几使用三脚支撑结构,底部支撑细长灵动,同时造型呈轴对称,形成了三个三角结构造型,稳重华丽,有一种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的融合。而顶部雕刻出两枝抽象的花朵点缀其上,显得很精致,除此之外,吉马德还创造性的在咖啡几台板下面设计一个隐藏式抽拉置物台面,不但充满了现代设计感又具备实用性。

吉马德一生基本都在法国发展,62岁时候由于在艺术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法国授予了荣誉勋章,之后他的创作日渐减少,到了1938年跟妻子一起去了美国纽约,直到1942年76岁时在纽约逝世。

现代海报设计之父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法国政府在1881年之前对出版物的审查都比较严格,比方禁止公开张贴海报,而这一年对这个规定做了调整,改为除了教堂、灯杆和政府公告栏不可以乱贴之外,其它地方都开放了。这个情况对当时的法国意义非凡,因为它直接带动了海报设计大潮,多年来鼓足劲的大家纷纷参与,由此也就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平面设计大师。

其中就有被称为「现代海报设计之父」的朱利斯·谢雷特,除此之外,他还被江湖封号为「法国妇女解放之父」,到底为什么呢,我们一一道来。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他的平面设计作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插画作品。我们之前聊美国设计史时,大师雷蒙罗维也是插画家出身,而且不是一般的插画家,相关情况大家可以回顾→《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美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看到谢雷特的作品是否觉得似曾相识,我们再看看下面几张作品就明白了: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谢雷特一生中设计了一千多张海报,其中很多是歌剧海报,都有着表现剧情的特点,所以除了影响平面设计外,对电影海报的设计更是有着无法磨灭的贡献,我们看到香港电影海报设计之父阮大勇先生诸多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上图分别是李小龙、许冠杰及周星驰电影的海报,都采用了插画方式来表现,借鉴与致敬的成分都存在。在我儿时印象中,香港80年代的诸多电影海报都采用了这种风格。

谢雷特1836年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家庭,所以父亲希望他长大可以做一名印刷工人,于是在他14岁的时候花了大约400法郎送他到一个石印工厂当学徒,除了白天干活外,他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晚上则去一所叫德幸的国立学校进修绘画。这种生活大致持续了3年,虽然很艰苦,但是通过学习实践,他熟练掌握了石版印刷,特别是彩色石版印刷技术,因为他感觉这是日后的趋势。

22岁时候的谢雷特有了一次设计机会,是帮法国轻音乐作曲家奥芬巴哈的轻歌剧《安菲的奥菲》设计海报,第一次出手的谢雷特将海报设计得充满生机活力,色彩鲜艳,受到了市场不错的反响及欢迎,由此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因为他觉得英国的发展机会更多,所以1859年24岁的他去了伦敦,刚开始在一家家具厂做目录设计,同时也承接了大量海报设计的工作。谢雷特在伦敦呆了7年,这个期间也正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时候,所以他自然而然也受到了该运动风格的一些影响。

在英国的7年因为出色的海报设计,为谢雷特累积到一定名气及资金,1866年他就断然回法国创业,做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个期间谢雷特保持高能,产出大量优秀海报,他的风格自然流畅,充满艺术浪漫气息,在巴黎街头被广为张贴,一时间家喻户晓,甚至很多时候他设计的海报可以决定歌舞剧的观众率,而且他这个期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知名及受欢迎的平面设计家。我们看看他这个期间的作品: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谢雷特的色彩运用讲究柔和处理,跟水彩画很像,而在构图上也借鉴了部分日本浮世绘手法,画面充满动感,版面编排活泼,这种活泼跟法国新艺术喜欢用曲线的特点一脉相承,字体和画面融为一体,同时又极具艺术品味。

而且他的插画当中对女性的处理尤其别具一格,比方典雅美丽,活泼却又高贵,和当时法国妇女的刻板形象完全不同,所以被当时的法国女青年争相模仿他海报的女性形象,从穿着到姿态,所以大家才称呼他为「法国妇女解放之父」。他知道这个社会效应,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这个影响力,他通过对印刷技术的熟悉掌握,居然加大了海报尺寸,做出了跟真人比例一致的女性海报,张贴在街头上引发大众的讨论围观,进一步推动了该效应。

谢雷特为了可以专心创作,1881年45岁的他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出售给一间印刷公司,然后自己在里面只担任艺术总监,不再处理任何行政琐事。所以其本质上是艺术家大于商人的属性,而美国的雷蒙罗维则是商人跟艺术家并行。

1990年法国政府为了表彰谢雷特的艺术贡献,给他颁发了荣誉军团勋章,他的事业也达到了高峰,随后他转而从事了粉笔画的创作,类似这种: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谢雷特一直活到了97岁的高龄,最后在法国南部的尼斯去世,他的一生就是法国海报设计的黄金时代,而他也正是创造这个时代的人。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远麦刘斌」

用这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法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中)

收藏 34
点赞 11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