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风格盛行于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论江湖地位,仅次于老大哥古罗马风格,在谈罗马风格那一期内容时候我们说过,罗马风格本身应该划分为比较纯粹的「古罗马」(公元1世纪—公元9世纪)及变种后的「罗曼式」(公元9世纪—公元13世纪)风格。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ancient-roman-design-style]

罗曼式风格是一种摄取地方特色及结合宗教需求而演变出的过渡风格,所谓过渡风格就是其风格特征不够集中、不够突出、很多时候不好归纳,因而紧接其后出现的哥特并不是什么全新事物,某程度而言被视为针对罗曼式建筑某些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在完善罗曼式建筑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过渡性的「罗曼式」建筑风格

比方哥特建筑采用轻薄镂空的墙壁取代了罗曼式建筑那种带有少量窗口的厚重墙壁,教堂一类的建筑更是习惯营造出独特的鼓舞人心的采光效果取代罗曼式教堂那种半明半暗的氛围,所以不要误以为哥特建筑都是阴暗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哥特风格具体还有哪些特点我们会在后面谈到。

在了解艺术风格时候大家务必注意两个名词,分别是共时性及历时性,意思是风格演进过程中不存在切断式更替,比方哥特风格出现后不表示罗曼式建筑就不再产生,而是先一起共存,然后慢慢被其中一者占据主流,但也不表示另一者将完全消失,所以当前大家看到所谓的风格特点与风格存在的时段都是后世研究者方便大家理解而总结出来的。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哥特建筑内部

我们首先谈一下哥特风格的起源。

起源

话说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帝国诞生了基督教,发展过程可谓颠沛流离,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贵族也信奉基督,随后西罗马覆灭了, 以君士坦丁堡(如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由此产生出影响此后长达一千年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史称「拜占庭艺术」。

由于东罗马疆域更多集中于亚非两洲,所以拜占庭艺术基于古罗马风格,结合了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等地方艺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比方装饰性与抽象性图纹,同时发展出一种以马赛克镶嵌的教堂装饰形式,他们最大的取向首先基于功能,就是如何更好的用艺术服务宗教,艺术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个结果。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拜占庭艺术

所以漫长的中世纪里大量出现的新建筑就是教堂,这些教堂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拱结构,然后发展出祭坛及朝向祭坛的引道,发展出修道院,发展出配合空间的浮雕,而且以往罗马那种巨大完整的穹顶被分为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

并且这些教堂喜欢将拱的概念一层一层往上堆叠,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叠得越高就越接近上帝,所以更进一步发展出了矗立的尖顶与塔楼,此时,哥特风格便基于拜占庭艺术开始隆重登场,而高耸与尖顶首先成为哥特最典型的形式特征。

根据历史记录,12世纪初法国巴黎地区的圣德尼修道院(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的重建被视为哥特式建筑系统的起源。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圣德尼修道院

这个修道院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有意识的通过采光运用制造室内膨胀感及垂直张力,将教堂内部链接进行最大程度的减少,空间变得通透明亮,那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哥特风格的几大特点。

特点

哥特风格基于拜占庭艺术的基础而形成,盛行时期被历史称为「黑暗中世纪」,因为长达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发生太多不愉快,比方历时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可怕的黑死病瘟疫等。所以哥特风格在后世印象中包含更加复杂的意象,比方恐怖、黑暗、绝望、孤独等,但其实最初的哥特更多象征了庄严、华丽、神圣及崇高。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中世纪黑死病惨状记录

而且哥特风格虽然基于建筑产生,但同时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表现,大部分时候我们谈论某种风格时候都像一种文化形态存在,古典风格中尤其明显,当某个时期盛行某种艺术形式时,该时期的大部分事物风格都会以此风格命名。

除了前面谈及的高耸、尖顶,哥特建筑还发展出几种特有建筑结构,这些结构成为大家鉴别哥特风格的主要参考,分别是「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合称「哥特三件套」。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尖拱无疑是基于罗马圆拱变化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向上发展垂直结构,所以为了巩固尖拱的向上稳定性,再发展出交叉肋拱,就是尖拱直接交叉彼此支持,以实现高度增加,这些结构一般都安排在教堂内部,看起来就像一把伞子里的支架,有时候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内部空间因此可以支撑得非常高。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哥特建筑内部的尖拱

前面说过,当时的宗教负责人想法单纯,就是认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所以尖拱与交叉肋拱还不够,再发展出飞扶拱,就是在建筑外部再搭支架取代墙壁的承重,让建筑「再上一层楼」,通过这些方式最高的哥特教堂建设高度达161米,相当如今的53层楼,比方始建于1377年的德国「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的飞扶拱

飞扶拱的诞生还产生另一大好处,就是墙壁承力更少,可以更加轻薄,所以就可以嵌入采光良好的玻璃窗或者花窗,花窗普遍彩绘了基督教的故事或者圣人画像。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哥特式花窗

哥特的发展其实细分起来经历三个时期,首先是12-13世纪的「早期英式哥特」,这个时期基本以罗曼式建筑为蓝本,比方保留厚墙,喜欢水平拓展,「哥特三件套」也基本形成,代表作品有英国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

随后是13-14世纪的「装饰性哥特」,这个时期的哥特仍旧保留厚墙,而且很少使用飞扶壁,其特点是喜欢在处理拱顶表面时添加装饰形式,并且窗洞的设计当中开始出现几何元素,这些元素开始出现曲线风格,并且产生更多花式的拱,比方葱形拱与剪刀拱,代表作品有韦尔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韦尔斯大教堂的「剪刀拱」

最后就是14-16世纪的晚期哥特,史称「垂直式哥特」,垂直主要指喜欢高大的墙面结构,而其它装饰性元素,比方柱体、尖拱、花窗、浮雕则密集的丰富墙面效果,让其整体显得更加雄伟稳重,代表作有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

坦白而言,这些划分已经偏向学术研究,对设计师而言简单了解即可,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典型的哥特风格作品。

科隆大教堂

对于哥特建筑大家耳熟能详的首推巴黎圣母院,因为有「艺术之都」巴黎与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相互加持,但其实综合而言,最完美的哥特建筑其实是德国科隆大教堂。(而且巴黎圣母院史太浓之前已经聊过)

科隆大教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一所天主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而得名,高度世界第三,建筑虽高,整体受力却都在外部,这里自然少不了飞扶拱结构的功劳,大教堂从13世纪起建,一直到18世纪完工,历时足足600年,令人感动,后来还经常修修补补,所以完整贯穿哥特建筑的全部发展过程,因而集成前面谈及的全部哥特主要特征,是几代建筑匠人的努力成果,被公认为哥特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巅峰之作。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德国科隆大教堂

远着科隆大教堂的时候,极其复杂的外部结构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很密集,但走近又发现其实能清楚看到那些结构非常有规律而且精细,如果将科隆大教堂表面装饰的那些复杂浮雕图案解构开来,发现这些局部细节竟然都是对称的,每一个复杂浮雕都由简单形体反复堆叠而成,这也哥特建筑的手法之一。

设计师行头里有个名词叫「雕米」,形容花很多时间去执着一些细节,直到满意为止,所以科隆大教堂就活像上帝借了人间工匠之手进行雕米,不然怎么要花6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科隆大教堂局部

我们在当代已经拥有民用无人机与谷歌卫星地图,所以能轻松鸟瞰一些伟大建筑,假设从上空俯视科隆大教堂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其实这也是中世纪大部分哥特教堂的共同特征,就是看到一个十字架形态,这也是当时人们理解的「上帝视角」。这忽然让我想到《未来简史》里的一句话:「人类越来越接近神。」大家可以结合科技发展细细品味。

教堂内部自然少不了宏大透光的空间,净高有40多米,这里我们要谈一个典型哥特式的柱子结构,就是由尖拱与交叉肋拱组合而形成的「束柱」,大家可以理解为一扎花的模样,我们如果在哥特教堂内去看顶部,发现柱子像是一支支花茎束扎而成,彼此交融,组成一斜向线条图案,整个空间有丰富的线条表现艺术。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哥特的束柱结构

室内也陈列了不少雕塑与绘画,基本都以宗教故事为主题,另外最值得一看的是花窗,科隆大教堂的花窗正是「装饰性哥特」时期的那种带有曲线几何装饰的形态,而且玻璃彩绘技术炉火纯青,基本上每一个主题都是一张优秀装饰画,非常有观赏性。

假设你有足够时间到这里呆着,科隆大教堂就是一座完整而细腻的哥特艺术展览馆,从外到内,从空间到平面,从雕塑到绘画,是十分全面的「哥特艺术立体教科书」。

服饰

哥特时期的服饰值得一谈,他们同属一种时代,在形式表现特征上是相互贯通的,有一些宗教元素与建筑特征都会出现在服饰上,映衬得特别和谐。哥特时期一般被归纳为12-15世纪之间。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哥特时期的服饰

哥特时期的服装首先基于罗马服饰的演变,无论男女都喜欢斗篷、筒形外套还有长袍一类装束,因为宗教发展的关系,颜色选择上倾向了深色系,显得更庄重严肃,穷苦人家一般纯色为主,结构简单,而贵族则相对复杂,图形纹理的装饰更多。

这个时期比较有意思是帽子与鞋子,比方一种叫「夏普伦」的帽子,其帽子尖细长不一,普通的到脖子、后背,夸张的可以垂到接近地面,其设计的动机不明,特别像蝌蚪的尾巴,因而史太浓喜欢叫它「蝌蚪帽」,坦白说,这种帽子带起来绝对的阴阳怪气。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还有一种帽子叫「汉宁」,明显也是一种音译,这种帽子圆锥形,跟哥特建筑的形态可以呼应,史太浓喜欢叫它「生日帽」,一般女性佩戴为主,所以顶部还会添加纱布装饰。

其实哥特时期女性的头饰可谓特别丰富,我们在一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蛮多让人大开眼界的设计,比方在两个分开的发结上罩上网,然后网再用金属丝固定,固定后在其上面再进行修饰,比方增加披纱或者金属饰品,用如今的词汇形容就是浮夸。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接下来我们看看中世纪著名的尖头鞋,鞋子很窄,一般采用皮革制作,尖部会有填充物,或者采用铁丝来加固定型,这种鞋子偶尔我们也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其实属于一种典型形式大于功能的设计,据闻从中世纪的法国开始流行,然后慢慢全欧洲流行,也是设计动机不明,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这种鞋子虽然不实用,但其实是一种划分阶层的标识物,比方平民一般穿半尺长的,中等阶层可以穿一尺,王室就更离谱,可以去到两尺,所以为了方便行走,他们会将鞋尖绑到膝盖上,形态可谓十分滑稽。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启示

哥特风格其实在近现代设计发展中戏份占比都很重,比方18世纪时期英国「新古典主义」中就出现「新哥特主义复兴」,代表作品有英国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还有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中威廉莫里斯主张的「学习哥特」,都一定程度还原了哥特风格中的特质与精神。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英国议会大厦

而在当代,哥特跟古罗马风格都已经符号化,哥特象征了一种「暗黑系文化」,像前文提及的,其呈现的意象多数为诡异、恐怖、孤寂、黑夜、颓废等,但正因为如此,反而让其获得很好的应用,比方21世纪初年轻人在QQ空间装潢中流行的一种称之为「非主流」的亚文化正是哥特艺术的一种表现。

又比方哥特电影,其源于哥特文学与哥特音乐,主题一般与宗教、吸血鬼、古堡等元素相关,其布光、服饰、场景、妆容都大部分还原自中世纪,所以这些意象很多时候源自几种同时代存在的标签的相互融合,彼此之间产生共振式的情感关联。

代表作品有《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与《夜访吸血鬼》等,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在创作中还赋予了哥特艺术一些时代特质,比方爱德华的奇幻情节,以上几个电影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 动画电影《僵尸新娘》海报

同样的应用还有首饰设计、空间装潢及平面艺术等,不管在什么载体,其特征万变不离其宗,属于特别容易鉴别的风格,所以哥特艺术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与时俱进,成为当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养分。

谢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完整梳理哥特风格发展史

收藏 44
点赞 18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