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方案总被拒?3个步骤掌握设计销售术!

上周发了一篇关于设计能力的文章,社群中不少同学对文章中讲到的推销设计方案呼声很高,想知道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把设计方案卖给老板,所以这周就这个话题,多说几句。

我在上一篇文章聊了一圈大厂总监,我悟透了一个残酷真相中有提到,我以前公司有个同事,一个屁大点儿的改动,他都能讲出花来,最后老板还买单。

举一个他多年前的例子,我印象中当时就讲到一个按钮的位置调整是放左边还是右边。在当时,大部分人汇报可能就是一句话:“根据用户反馈和操作效率,我们把这个按钮从左边移到右边,让用户的操作更方便”。

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会先拿出一份数据:“根据后台数据漏斗,有 15%的用户在进入这个页面后,停留超过 20 秒但未点击任何按钮就离开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用户是有意向的,但因为没在第一时间找到关键按钮而放弃。如果我们把按钮挪到右上角,固定在那个位置,哪怕只挽回这部分用户的五分之一,以我们目前的客单价计算,一个月就能增加 XX 万的营收。”

然后他还会在汇报前,在团队内快速做一波测试,把改版后的效果做 ABtest,直接拿量化的数据给老板讲方案,以验证他的逻辑。

最后他会说:“这个改动,前端只需要花半天时间,后端不用动,测试一天就能搞定。总计两个工作日,我们就能换来一个每个月 XX 万的潜在增收,这种改动,怎么算都划算。”

发现了吗?他没有讲感觉,而是用数据说话。数据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方案推销工具。

同样一件事,他说出来,你是不是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改动了,这简直是在印钱。你不让他改,你都觉得对不起人民币。

他厉害的地方是逻辑清晰且有数据证明。很多人,包括我以前,活儿是辛辛苦苦干完了,甚至自认为干得还挺漂亮,结果一到汇报的时候,稍微被老板问几句方案中的逻辑和价值,就嘴跟不上脑子,总讲不到老板想听的关键内容,最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被老板一句没想清楚给打回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我们真的没想清楚,还是我们只是说不清楚?

首先,咱们得把一个概念搞清楚,什么叫过度包装,什么叫善于汇报?

啥叫过度包装?

就是里子不行,全靠面子凑。东西本身只有 3 分,非要吹成 10 分。比如你做的方案明明漏洞百出,用户都是瞎编的,数据都是拍脑袋想的,逻辑也经不起推敲,但你汇报的时候,PPT 做得天花乱坠,各种高大上的名词、行业黑话张口就来,“底层逻辑”、“顶层设计”、“赋能”、“抓手”、“生态”……一套方法论讲下来,听得人云里雾里,感觉你很厉害,但仔细一想,啥也没听懂。

这种包装就像一个精美的月饼礼盒,打开一看,里面就一块小得可怜的月饼,还不好吃。第一次可能把人唬住,但只要一次,你的个人品牌就破产了。老板和同事会给你贴上一个不靠谱的标签,以后你说啥,大家心里都得先打个问号。

那什么又叫善于汇报?

善于汇报的本质,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价值发现和价值放大。你做的东西本身有 8 分,通过你的汇报,让听的人能完完整整地理解这 8 分,甚至能看到它未来变成 10 分的潜力。

就像我那个同事,改按钮这件事,价值本来就在那儿,只是它隐藏在数据里、用户行为里、商业逻辑里。普通人看不到,或者只能模糊地感觉到。而他的汇报,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把这些隐藏的价值点,清晰地呈现在决策者面前。

他不是在创造价值,他是在翻译价值。把技术的价值,翻译成老板能听懂的商业价值;把设计的价值,翻译成用户能感受到的体验价值。

所以,汇报的第一个核心,就是真诚。你的基础得是扎实的,你的工作得是做到位的。汇报是你辛勤工作后的临门一脚,而不是你偷懒耍滑的遮羞布。

搞清楚了上面的区别,咱们再来聊聊那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我明明做得挺好,一汇报就抓瞎?

这事儿吧,背后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

有个词你可能听过,叫“知识的诅咒”,也叫专家盲点,它是一种认知偏差,意思是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放在汇报里就是,你为了这个方案,可能熬了好几个通宵,做了几十个方案,跟十几个人开过会,方案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取舍你都了如指掌。

于是,你默认听你汇报的人,也跟你一样,了解所有的前因后果、所有的背景信息。

所以你汇报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跳过很多你认为的常识,直奔你最想讲的那个设计亮点。但在老板听来,他根本不知道你为啥要这么干,前面缺了那么多铺垫,他完全是一头雾水,自然会觉得你没想清楚。

你觉得你在讲第三章,其实人家连前言都没看。

咱们干活的人,还特别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对自己的辛苦有一种执念。我们总想告诉老板,我为了这个方案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难。

你讲得绘声绘色,以为老板会为你感动。但大概率,老板听得昏昏欲睡,心里想的是“所以呢,这到底能带来啥好处?“

记住,老板永远只关心三件事:这事儿能帮我省多少钱?能帮我多赚多少钱?或者能帮我规避多大的风险?

你的过程只有在能支撑这三个结果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的辛苦,就只是你的辛苦,并不能直接兑换成价值。

还有一个情况是很多人汇报,就像从兜里往外掏钢镚,掏一个算一个,想到哪说到哪。先讲讲 A 功能,再说说 B 优化,最后聊聊 C 问题,完全没有重点和逻辑。每一个点单独看可能都有道理,但串不起来,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一个好的汇报,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开端(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发展(我们是怎么分析和解决的),有高潮(我们的方案牛逼在哪),有结局(这个方案能带来什么收益)。

没有结构的汇报,就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听的人记不住,也无法被说服。

聊了这么多问题,那到底该怎么解决?

其实方法说穿了也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把你的每一次汇报,都当成一次销售。

你不是在汇报工作,你是在卖你的方案、你的想法、你的价值。你的听众,就是你的客户。想把东西卖出去,你得学点销售的技巧。

根据我的经验,我尝试总结了一个汇报套路,基本上能应对绝大多数场景,用在作品集里也很合适。

一、痛点先行,方案后置

顶级的销售,从来不是一上来就推销产品,而是先跟你聊天,了解你的烦恼和需求。汇报也是一样,别一上来就讲方案,你要先讲问题。

这个问题,最好是你的听众,也就是老板当下最关心、最头疼的问题,只讲关键问题。讲的大而泛,老板抓不住你到底想讲什么,自然效果不好。比如公司最近在强调降本增效,你的开场就应该是:“我们在 XX 业务上的设计成本太高,效果还不好,用新的流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有个方案可能能把这部分钱省下来,性能效果还能有提升。”

再比如,公司最近的核心 KPI 是用户增长,你的开场就应该是:“最近用户增长放缓,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新用户注册流程的转化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看到了吗?先用对方的痛点把他钩住,让他觉得“哦?这事儿确实重要,我得听听”。这就叫建立共识。你和老板现在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要共同面对一个敌人。你接下来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听得格外认真。

二、问题驱动,收益说话

老板有了痛点,你就要给他提供解药了。这个解药,就是你的方案。但呈现方案,同样有技巧。

你不能只说我们要做 A、B、C,你要说因为我们遇到了 XX 问题,所以我们要做 A,A 能带来 YY 好处。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从问题到动作再到最后的收益。

回顾下我那个同事的例子,他就是这么干的。

当时的问题是用户找不到购买按钮,导致 15%的潜在用户流失。他的动作是把按钮从左下角移到右上角。由此带来的收益是预计挽回 3%的用户,每月增加 XX 万营收。

你看,这多清晰。

在这一步,你还要学会说人话。少用专业术语,多用类比和数据。跟设计师讲,你可以聊构图、聊风格。但跟老板讲,你就要把这些技术语言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商业语言。

“我们用了一个新的排版方式,构图上更美观”,这话老板听不懂最后能带来什么收益。

你如果换个说法“我们用了一个新排版方式,能让点击率提升 20%。这意味着用户更容易看到这个按钮,流失率会降低,购买转化率会提高。”这样老板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优化方案跟他预期的目标是对得上的。

三、数字收尾,明确要啥

销售的最后一步,是临门一脚,促成交易。汇报也是一样,你的结尾不能虚无缥缈,必须是具体、可执行的。

有几个关键的地方需要注意。

快结尾的时候,要再强调这个方案能带来的核心价值,最好是能被量化的数字。比如预计提升 5%的转化率、每年节省 20 万的成本之类的。这给了决策者一个明确的投资回报率预期。

然后主动说出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如说这个方案上线初期,可能会因为用户不习惯导致短暂的数据波动。这不会显得你不行,反而会显得你考虑周全,非常靠谱。

最后,明确告诉老板,下一步需要他给你什么支持。是需要他拍板决策?还是需要他协调资源?比如可以说“老板,如果这个方案你觉得没问题,我们希望下周一就能开工,需要听下你的意见,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调整的?”

你看,按这个套路下来,一个汇报就从被动交代变成了主动出击。你不再是一个等着领导打分的学生,而是一个带着解决方案来帮助公司创造价值的合作伙伴。你跟老板的位置对等了,区别只是在公司的分工不同,自然交流更容易获得认同。

写到这儿,你会发现,所谓的汇报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销售能力。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埋头苦干,是金子总会发光”。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每个人的时间都极其有限。你再香的酒,如果藏在深巷子里,等不到别人发现,可能就先过期了。

最后再多说几句心里话。

可能有些做互联网的白领,会瞧不上做销售的,总觉得销售不就是忽悠嘛。但销售是什么?销售的本质不是坑蒙拐骗,而是高效地传递价值,并促成共识。

为什么这个能力这么重要?咱们得认清一个扎心的现实,在任何一家公司,部门都可以粗暴地分成两种,一种是挣钱的,一种是花钱的。

每家公司的销售实际上都是营收部门,研发都是花钱的部门。销售、市场,这些是直接扛着营收指标的部门,他们是公司的发动机,是往前冲锋的部队,是财报上的收入项。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比如研发、设计、产品、行政,从财务报表上看,我们都属于成本中心,是支出项。

这话不好听,但这就是商业的本质。我们创造的价值是间接的,需要通过销售这个最终环节才能变现。你代码写得再牛,设计做得再美,产品方案再完美,如果不被用户接受、不被市场买单,那对公司来说,就是沉没成本。

所以你再看那些商界大佬,你以为他们是技术天才或者产品大神?不,他们首先都是顶级的销售员。比如像小米的雷军,感觉做啥都能做成,都说他们的营销能力是最强的。连他的老对手,京东的刘强东都公开说“千万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

雷军卖的仅仅是手机吗?他卖的是一种参与感,一种”为发烧而生”的理念,一种“和用户交朋友”的故事。这些东西,比参数配置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支撑起一个上万亿市值的商业帝国。大佬卖的是理念,我们卖的是方案,道理是相通的。

往大了说,这是一种底层能力。你去面试,是在向 HR 和面试官销售你自己。你谈恋爱,是在向对方销售和你在一起的美好未来。你教育孩子,是在向他销售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销售活动。

那个把按钮位置讲成印钞机的同事,他厉害的,绝不仅仅是汇报本身。而是他拥有的一种翻译官和销售员的复合能力。他能洞察工作的本质价值,并用最有效的方式,把这个价值传递给最关键的人。

这种能力,会让你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因为它能帮你把你的苦劳,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别人眼里的功劳。

所以,别再抱怨自己的心血没人懂了。从今天起,试着用销售的思维去打磨你的每一次汇报吧。你的工作值得被看见,你的价值,也值得被放大。

这个世界,最终驱动它的,往往不是那些最好的想法,而是那些被最好地表达出来的想法。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彩云译设计」

为什么你的方案总被拒?3个步骤掌握设计销售术!

收藏 28
点赞 46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