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习路:看人
@EDC尤原庆 最近很多朋友在问我,想学习设计,或者想更深入研究设计,应该看什么书。于是我写了一些书单放在点点和知乎上,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参考书目意见。
然后我跟着这个思路想,设计这么多年,到底什么帮助我最大呢?
无非是三个答案:
一,做事,设计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工作,实际项目中做事成长最快。
二,读书,读书是最美妙的事情,一个人能经历的生活有限,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认真读书能让你亲身经历那些美妙的经历和思考,对人的增进不言而喻。
三,看人,看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一个杰出的团队里学习,是设计师成长最好的机会。
从开始工作到现在,天涯海角做过不少项目,我超级喜欢做事;
从识字到现在,读了数不清的书,我也超级喜欢读书;
但是今天要写的,与做事无关,与看书无关,我想写一下看人的故事。
首先,我觉得读书也是看人的一种。读一本设计的好书,就像倾听一位设计专家的经历和思考,听作者娓娓道来,然后自己思考得到好处。这个角度来看,读书和看人类似。
以下会写一些有趣的看人故事,剥茧抽丝,是我从之前设计路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一路走来还有很多好处没有学习够,也只有保持学习继续努力。(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这一篇先写在美国的看人故事,纪念年轻的设计岁月)
一,坚定与明星
L先生,我第一家全职公司的部门老大。典型的白人高富帅,名校毕业,公司明星员工,年纪轻轻管理大部门,所有公司高管都喜欢他。
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两个:坚定与明星。
他做任何事情,和任何人说话,都是不太能微笑的。他会深深盯着你的眼睛,把事情说清楚,坚定的令人发指。他的下属会觉得他的安排必须执行,他的同级会觉得他真实可靠,他的上级会觉得他有思路执行力强。
那个时候刚刚进入工作的我有很多问题,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和同事沟通的时候。那些Stanford,Harvard的MBA们,经常对着一个设计案进行反复修改,对我咄咄逼人。我被他们盯久了就心虚,有时会思维飘忽、眼神游离、信心减少,设计讨论自然就妥协居多。
后来学到L的必杀技。任何设计中针锋相对的讨论,对自己有信心的部分,我会深深吸一口气,盯着对方,把我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一一说清楚,用逻辑和眼神让对方觉得你是认真且不会退缩的。很快就发现,我的设计工作比以前顺利了很多。我一直觉得L的这个坚定的眼神方法是设计讨论的关键之一。
第二个印象是,明星。招聘我的时候,L单独面试我,说,"我团队只要明星,其他的不要,你可以么?"我默默地回答:"我可以!"(无语,我找工作,我难道说不可以么……)后来,我才发现L的这个思想会直接影响团队。我们团队每个人的产出和曝光都远远大于平级团队,在任何场合都是闪光的。L奉行的团队思路是,团队每个人都要很强,才能保证团队很强,不留一丝平庸。
很激进的想法,木秀于林,团队在公司受到各种风险挑战,我当时也觉得中庸也许会好些。后来团队散了,团队每个人都到新的岗位独当一面做的很好,我才似乎明白了什么。后来回国,开始有一定数量的自己的团队。或多或少我把L的管理思路用到工作中。作为一个10-20人的小设计团队,在腾讯2年,得到22个公司奖项,培养了4个T3,中途离开的设计师也都在新的岗位闪光,我才知道L的构思有多巧妙。人是容易被影响和同化的,一个明星的氛围,就会有明星的要求和明星的产出。
L后来创业了,他公司的投资者名单全是来自他工作过的公司的高管们,明星特质尽显。
二,设计人生与向下管理
一定得说R先生,我的第一个设计经理,德国裔美国人,做设计20多年,工作过我听说过的所有互联网公司。
和他一起工作,我学会了两个设计师必须懂的点,一个是他把设计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气息泛滥的厉害,时时刻刻追求极致,一个是他对我的向下管理方式,让我体会到设计师作为管理者的温情和文艺。
R有一点我学不会。他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别人一眼就知道他是做设计的。金属质感的耳钉,精致的打扮,家里艺术品的布局,对每个生活细节的设计极致追求,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我也开始理解在生活中伴随一些设计思考能给工作带来的好处。作为硅谷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看你都觉得你是编程的,这些形象是可以改变的。像R一样,文艺青年的聊天方式,对设计的热情和执着,话题集中在设计领域以及相关,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我发现经常在工作场合外给同事讲解对设计的理解,好处开始出现。首先,他们对你的设计专业更信任,觉得以后的设计工作就是得你做;其次,你平时对他们的设计灌输,在工作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你和他们的设计理解、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都开始趋向一致,设计评审出奇的顺利并有亮点迸发,后续就是一个和谐高效的合作关系。
R的向下管理是我之后设计管理工作的基准。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大项目的交互设计,R很忙没空理我,所以整个产品周期他没有太参与设计。项目发布前,有一个平时不太合作的开发团队,改了我的设计,导致几个平台设计不能统一实现。当时R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先去给产品负责人说了一声要统一,然后给改我设计的那个开发团队说了一声要统一,然后把我带进一个会议室。
我心里想,这次肯定会被训。
会议不是按照我的预期发生。R先分析了这个问题,讲述全局把控力的权责,更多是产品负责人和开发负责人的事情,我还资浅没有权限看到所有情况。他马上说了但是,但是我没有全局眼光,直接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然后他拿出一张打印精美的纸片,上面写了他心中认为设计师最需要掌握的五个设计点。纸片上每个标题和内容都是细致的字体、精美的排版,让我印象深刻。
他最后说,"我不会说你这次做的不好,但是我希望看到你的进步,希望看到你能慢慢做到这几点。"
R是真正的向下管理,我很喜欢这种方式。他给我的那五点,我一直留着,我也一直去做。还记得那个时候作为一个纯粹的交互设计师,我的世界就是架构化、逻辑化、层次化、功能化、理性化,我认为视觉设计才是负责美这个层面。
R给我写的第一点就是:
"交互设计师,也要懂得美。"
醍醐灌顶,那时整个设计的意义在我的世界里都充实起来。后面我跟着这个思路做设计、做文档、做设计分享,以及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太多的好处都来自R的指导。
后来做设计管理,向下管理是我的一致风格和指导思想。
R还在硅谷追求他自己心中的设计,继续他在旧金山的艺术生活,继续精心打造他刚买的有80年历史的老房子。
三,努力
偶尔有朋友觉得我一直很努力,从读书到工作,都不懒散。其实和K比,我还差得远。K是真正的学霸,加州理工的本科,Stanford的硕士,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来说,这个学历够了。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工作最忙的时候,花了三年兼职在Berkeley读完了金融方向的MBA。
看到他每天上班忙的不行,每天晚上还要做作业,做项目讨论,周六全天上课,周日参加MBA活动,我就问他,"你累不累,这几年你什么休息都没有,没有假期,没有休闲,没有一天是放松的。"他说,"现在还有精力,我还想努力。"
我当时还年轻幼稚,天天下班后,和老婆想着怎么玩怎么休闲,不能理解K的努力的涵义。
其实现在才了解,想去努力的时候,也许你已经老了。
如果当时跟K一样,去Berkeley把MBA读下来,是不是现在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已经不知道了。现在的工作的繁忙,已经没有时间去想再求学了。
从K那里学到的努力这个特性,在设计路上一直重要。一个设计方案,大家的产出都是一套稿。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你努力的思考、你多方案的准备、你全面的把握、你反复地挑战自己的场景,最后都会呈现在这一个设计方案上。记得有一个设计任务,我两周做了数十稿,每天改两稿的节奏,把自己折磨的不行,和同事天天吵架争取设计细节,硬着头皮天天顶着老板的压力去反复修改设计。结果产品完成后,从AppStore类目里的39名冲到了第1名,一年没有动过冠军位置,背后的辛苦和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时刻都要记得,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有价值。
K现在不在互联网公司了,去了大投行发光发热,他混得再好我也不会吃惊。
四,执行力和社交能力
C也是学霸,Cornell四年GPA4.1(满分是4,只有部分课程得到A+,才有可能4.1),专业排名全年级第一,Stanford硕士两年GPA4.1,专业排名继续全年级第一。
但是看他,我震撼的不仅仅是他的学习能力,而是他的是执行力和社交能力。
设计师不缺创意和灵感,不缺浪漫的人文情怀,但是很多设计师的执行力不足。
C是一个执行力天才。在任何场合,他都是焦点。作为产品经理,他在设计头脑风暴中提供的创意肯定不是最多的,但是他风风火火在会议里各种组织搜集整理,让所有人觉得他才是设计师。任何的会议结束后,他那里都能有立即产生的执行项,并在最短时间落实和跟进。
那个时候我正在一个很大的瓶颈期,设计基本功略有,但是项目推动困难。把C的执行力学习到很小一部分,就对我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很多的价值。那半年项目推动是前面我一年的总和还多。甚至在中间5个月没有产品经理的日子,我自愿兼产品经理角色,落地两个大版本。后来C找我,说,"Yoyo,转产品经理吧,更high。"我太喜欢设计,所以回答,"算了吧,我还是想保留我艺术家的情怀lol"。
不过,C的社交能力我就学不会了。C能认识当时公司园区6000人的一半并随时进行一次亲切交谈,望尘莫及……
C比我大两岁,他在新加坡参加过兵役几年,所以和我工作时间长度一样。他工作三年后就任硅谷大公司的产品总监,对一般人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我相信执行力和社交能力是他的最大核心竞争力。
五,捕捉生活中的美
最后得说下M,我入门设计的老师。他教会我,在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设计,因为设计无处不在。他讲过一个好笑的故事,他去任何机场都会拼命拍照,找设计的问题和灵感,后来有机场保安制止他,他就开始用个小本子到处画……
大家不妨想想,朋友圈和微博里时刻分享着生活中的丝丝扣扣的细节的人,是不是设计师居多啊?:)
从M那里学来的,就是要锻炼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也可以触类旁通给设计带来灵感。特别是在与对设计不敏感的同事交流中,可以用生活的例子来佐证你的设计思路,往往是最亲切最有效的方法。
当时想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在本子上零零散散写了20多个我想写的人以及他们的特性,为了简洁,缩减到5个。关键不是他们是什么样子,关键是任何场景我们都可以从其他人学到宝贵的东西,因为我们是最敏感最聪明的这群设计师。:)
谢谢阅读!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youwenwenixd
我的博客:
http://youwenwen.diandian.com/
thanks,
yoyo
交互设计师必备五点
前言:在上一篇"设计学习路:看人"的文章中,我写到我的第一个设计经理R给我提出的交互设计师需要注意的五点。那篇文章我只写了第一点,后来很多朋友在问我其他四点是什么。赞设计师朋友们看我枯燥无图的长文看这么仔细,所以这里一并写出。我会写出那五点,并阐述我心中的理解和这些年工作中的印证和思考。
故事背景、人物介绍:
我研究生毕业后,在西雅图AOL做交互设计,参与AIM移动与Mapquest移动设计项目。当时美国金融危机工作很难找,AOL想派我去丹佛工作,我不太想去。那个时候唯一的机会来自雅虎,在硅谷onsite后R给了我这个offer。对于当时一个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且没有语言优势的中国年轻设计师,R给了我硅谷这个互联网天堂的舞台,R算是对我有知遇之恩。
R是视觉设计师,比我多工作20年,在我听过的所有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他年轻的时候,在微软做设计顾问,跟随着工作走遍了欧洲大部分国家。他是一个极度喜欢设计的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满满的画,每幅画都是描述欧洲某个街道或者某个建筑,非常漂亮。R读书时候在学校厨房打工,后来成为学校的厨师,厨艺一流,做的牛排和沙拉惊人的好吃。
R是一个果粉,记得当时雅虎总部旁边有一个专门卖二手苹果设备的大仓库。每个周五中午午饭后,他会带着我去逛那个仓库,对每个老旧的苹果设备和部件爱不释手,给我讲这些东西的设计原理,当年的风采,他对这些设计的认知。几年过去了,我从坚定的PC用户变成了纯果粉……
一个交互设计师应该学会什么?R给了我五点:
1,Make it beautiful
交互设计师也要懂得美。
交互设计的核心是要懂得产品的信息架构和流程,要让产品跑得顺,跑得精彩。这是当时我对交互设计的理解。我是学习信息管理系统出身,没有艺术气息,大学和研究生时代因为对经济学感兴趣,都修了经济学的专业,还是没有带来太多艺术气息。所以那个时候,我不懂得美是什么。
思想决定产出。所以那个时候我的交互设计,导向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功能和流程服务。记得做雅虎地图导航的项目,我把导航的用户场景和使用流程设计好,就安心交给R去做视觉设计了。算是没有对后续视觉设计负责,我知道那个时候R对我这个方式是不满足的。
R教我,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还是要懂得美。毕竟最后产出的产品的样子,也是交互设计应该关心的一部分。如果做交互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后续的视觉设计,那么后面的视觉设计师就会束手束脚,难以发挥。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慢慢学习在做交互设计的时候开始预想这个界面视觉会是什么样子?我的每个交互设计细节是否吻合后面做视觉的同学可以出精品的思路。我对交互的强制功能限定会不会影响视觉设定的发挥。
甚至我还学了一段时间的视觉设计,用PS帮着团队出了不少界面图。虽然我出的视觉在这堆美国顶尖艺术院校毕业生扎堆的视觉设计里面很差劲,但是我开始了解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衔接是什么样子,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损的信息和价值传递。
到了后来每份工作,和我合作的视觉设计师都还蛮喜欢我的交互,因为R已经教会我去穿过他们的鞋子了。
第二个对美的认知来自出交互稿。我最开始做设计工作是用Visio和PPT来出交互稿,后来用Axure。Axure的好处是可以出互动交互,简单方便释义,适合我当时的交互设计风格。但是,R太喜欢美的东西,记得去公司第一天他就让我用InDesign出交互稿。我当时很迷糊,InDesign不是出印刷品的么?他坚持,说,InDesign能给你做交互设计一个新思路。
于是我就用InDesign开始笨拙地画雅虎移动搜索项目,一步一步从快捷键开始学习,学习搭建InDesign模版,建立文档内Pattern……
后来,我能直接看到的就是我的交互设计输出质量成倍增长。用InDesign做设计文档的好处太多了,细节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设计文档文章:
http://youwenwen.diandian.com/post/2012-07-04/40029971983
讲两个场景:
用InDesign做好设计文档,规整得不行且漂亮,打印为11x17的纸张,拿去给产品方或者设计方的领导评审,必过。: )
用InDesign做好设计文档,输出为PDF放入iPad。有一次公司的VP来视察工作,我需要去推一个设计案。VP说,我只有午饭后30分钟,不想在会议室了,说在公司里的花园走走,让我直接说设计案。我带着iPad,和VP在花园走了15分钟,一张一张的设计稿讲过去,方案通过了,VP说是他经历过最好的一次设计评审。
后来InDesign成为我的主力交互出稿工具,陪我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创新项目迭代的紧张期,我还是会用Omnigraffle做快速交互输出,但是我还是会按照InDesign的分页方式,按照讲故事的思路,一页一页地讲我的设计思路和场景。
现在想起第一次R逼迫我用InDesign做设计稿的时候,我超级不情愿的样子,不由莞尔。
直到现在,InDesign都是我最喜欢使用的交互稿输出方式。它有很多局限,但是它确实是最美的交互设计输出方式。
2,Critical Thinking
关键思考能力
交互设计师经常碰到一个场景,想好的方案,很有信心的思路,被产品经理挑战的一塌糊涂,然后设计返工,自己的信心被打击了,产品进度也被延误了。我当时就给R去抱怨这个情况。R说,不是产品经理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你缺失关键思考能力。
关键思考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个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设计的功能和流程,而是要深入到产品细节的业务逻辑和商业价值去思考。想清楚为什么公司要做这个产品,为什么能赚到用户,为什么能赚到钱。想清楚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挑战你,为什么不给你一次过的机会。二是对解决方案的多准备,有时设计师想清楚了,想好了一个方案,并有信念,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应该在设计方案确认前,已经思考过多种方式了,然后最好在和产品经理沟通的过程中,时刻有备份方案,时刻展示设计师强大的思考能力和多方案解决能力。
后来,根据R的思路,我每次和产品经理讨论设计方案前,做两件事。第一,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自我攻击自我验证,先过自己的一关。第二,从来没有准备过一套方案去评审,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会努力想的越广越好。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个移动产品设计两周我想了十来套方案。很多方案也许没有商业价值,也许不能技术实现,但是它们带来了创新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产品经理开始认知设计师是灵感的源泉,会慢慢依赖于你。久而久之,设计,你就是"Go To Person",产品设计合作完美解决。
其实,交互设计是最没有硬技能的岗位。我们没有视觉设计的艺术,没有前端开发的技术,没有产品经理的商业感市场感,没有用户研究的系统思考和数据处理能力。但是我们首先,得都懂,因为我们是桥梁,其次,我们要会想会关键思考,最后才是我们要会说。会说这个话题以后专门写一篇文章,太多故事了。: )
3,Consensus Building
达成共识,全局观。
交互设计的高端技能,也是当时R对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因为资浅,在合作的业务线和技术线,重要的会议都不会邀请我,所以我只能参加产品流程中设计强相关的讨论。R认为我应该参加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讨论,才能保证交互设计的价值和贡献。
交互设计师最难做到的就是让每个人"On The Same Page"。
两个纬度,浅的纬度,所有交互设计都需要产品参与的每个人都了解产品设计现状,了解目的,了解挑战,了解所有设计流程中的细节。深的纬度,要让每个人都认可你这个交互设计师,你这个设计方案的思路和灵魂。
如果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你还停留在,产品经理给你一个需求,你完成交互设计,然后把交互稿给到视觉设计师,然后你就可以high了的阶段,那你真的要思考,你只是做到了完成交互设计工作,但是没有做到一个优秀的交互设计师。你需要的是把控全局,hold住产品设计丝丝扣扣每个环节,并对整个产品质量负责,这样你才有产品设计的主人感。这样你才能获得每个设计师都最喜欢的一个感觉,产品成功后的成就感。
做起来非常难。第三点需要的是强大的专业技能、执行力、和些许个人魅力。
R表示,全局观是交互设计师往上走并进步的必要条件,离开雅虎已经很久了,这个道理我依然深以为然。
4,Attention to Details
细节致胜
太简单的道理了,R说这个的时候我都怀疑是在调笑我,因为我刚出了一个很好笑的故事。
2008年我负责雅虎移动端美国总统大选专题。当时有两个候选人,Obama和McCain。我的思路是让美国人民能通过雅虎移动搜索随时关注总统大选动态,思路清楚,方案通过,很好。
然后我就丢人了。
我不关心政治,我也不是美国人,选举离我的世界好远。当时同事都支持Obama,非常关注这个项目,第一个黑人总统嘛。然后我的一个设计稿,把McCain写成了MaCain…… 产品经理差点疯了,对着我跳,"Are you kidding me?!"我才发现自己拼写错误。
英文不是我母语,我认为是一个小事,R认为是一个大事。R说有些错误,一次都不能犯。交互设计师不能看偏一个像素,不能画错一根流程线,更不能写错任何字。
这个任务结束后,大选当天,雅虎移动搜索流量上升的厉害,对候选人的搜索上升数十倍,当时的CEO专门发邮件给我们团队进行表扬。后怕,要是真错了那个字母我该怎么办。。。
强迫症产生了,以后我的每个设计稿,以及设计文档,所有部分我都要看3遍才能外发。一些重要的文字纪录,例如Linkedin的Profile,我会反反复复看至少100遍,不信我把我的Linkedin Profile放出来,保证你们找不到一个错别字或者释义不清的地方。lol
http://www.linkedin.com/in/freshyoyo
后来工作久了,发现细节是个好东西,可以反复深入挖掘。设计管理的时候,你可能要帮助视觉设计师审稿,他们辛辛苦苦产出的视觉设计,你是草草评审给出意见,还是认认真真把设计师每个思路都想清楚并给予合理反馈,我相信最终产品设计质量和视觉设计师的感受,是天差地别的。
R教会我,设计师,永远不能在细节上不够完美。
5,……
五我真心忘记了…… 大家先看以上,我想起来再补。这个事情不能怪我,人会变老,有些记忆会丢失,自然使然……
设计学习路:说话
前言:"交互设计师必备五点"这篇文章提到设计师的说话,很多朋友在问什么时候写,我也一直想把这个话题的故事写出来,所以这里动笔。
写之前,祝福大家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
开始。
交互设计师需要的技能太多,之前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但是如果要说一个关键技能,我认为是说话。这个也许是任何行业都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设计师,尤其重要。
说话是一个基本技能,也是一个高端技能。甚至在我的设计认知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天生的演讲者,说话清清楚楚、轻重缓急、引人入胜,那真的是恭喜你,这是你的天赋,在设计的沟通道路上你是无往不利的。
但是,以我个人拙见,不少中国设计师是内向的人。关于内向这个话题,我最喜欢的研究来自Susan Cain,她对内向人群的研究非常精彩。她认为世界上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按照职场的定义、中国的教育方式、以及中国设计师的特点,我感觉内向的人比重更大。
很多内向的人在职场生存,心里都或多或少感知,内向不是一个好事,应该成为外向的人,这样才能在业界有锋芒毕露、出类拔萃的机会。但是Cain提出,内向的人也应该理解和珍惜内向的价值,并在内向和外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Cain提出内向的人也不乏领导者,例如甘地。
Cain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为了宣传她的理念,花了一年时间来练习自己的公众演讲能力,她的TED演讲不输于任何展现力强的外向者:
(www.ted.com里搜索Susan Cain,演讲题目为The power of introverts)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
从小就不太喜欢在公众场合讲话,喜欢把内容写成文章表达。记得读书的时候,作文写的好,就上台念自己的作文,心跳的砰砰的,紧张得不行。和家人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比较喜欢听,而不是讲话。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有变。每天回家,听老婆讲她公司的事情或者八卦,都是安静地听,很少打断。
但是选择了交互设计这个行业,不能说话是不行的。到美国读书的时候,经常有需要上课堂讲台讲课程思考和作业,我每次都会做好漂亮的PPT,然后上台发呆。后来没有办法,就盯着台下熟识的同学把内容讲完,常常眼神飘离的厉害。工作就更需要说话了,设计案的思路必须在任何场合给同事或者客户描述的一清二楚,才能完成设计展现这个环节。换工作onsite面试,设计作品集准备得再好,你见到公司的面试官,说话不好也肯定不行。
特别是交互设计师,本来就没有视觉设计的精专技能,也没有商业人士的市场嗅觉,更没有工程师强大的编程能力,所以别人判断你,大部分渠道来自你的说话。
但是,我不想也不能改变自己。我一直认为,在设计工作中:
孤独、安静、内心的平静,是创意最关键的阶段。
大部分我满意的设计方案,都是在我完全沉入自己的世界安静下来后,才完成的。
但是怎么解决不能像外向者一样有效的说话这个问题?我有我的笨办法。
1,了解说话的内容、效率、你说话的方式
一段话说出来,信息量、效率、语速是基本面。信息量代表你传达内容的总和,效率代表你能用一定语言表达丰富内容的能力,语速是你的个人习惯。
例如我,是四川人,天生说话语速快的不行。单位时间讲的内容非常多,很容易造成别人听不全。这个时候我的信息传达就有问题,没有让听众听的全面有效。
例如给产品方讲一个设计方案,有10个设计点,因为讲的太快,只有一半被产品方理解,那讲解的效果肯定没有慢慢地阐述所有10个点来得有效。
我记得在腾讯时,我的上级昆仑每次给我提意见,都是"说话慢点,不要急"。
我现在的演讲,每次开始前,我都告诉自己,慢慢的,不要急。
反而在用英语讲话的时候我会好一些。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所以我的表达效率偏低,一段话内的有价值内容相对少,所以配合我较快的语速,表达的内容总量刚刚好。所以我在做英语演讲和工作交流的时候,就不会刻意放慢语速。
简单来说,就是理解说话的基本方式和逻辑,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调整,以达到好的说话效果。
2,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原来小时候读书,老师让我们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是有道理的。一整块的有价值内容,你讲出来,只是做到了输出。更重要的是,你要清晰让听众能听得懂,听的有效率。
说话的停顿和节奏是关键。
讲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一个纯理念和思考输出的过程。听众有时是单纯被动接受信息的。这个时候要留给听众理解、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也许要思考很久才能成型,怎么能指望听众在不停顿地接受中就能马上领悟呢?
这个和讲故事是一个道理。讲到关键的时候,停一下,让听众开始想象和思考,然后再跟进补充情节,让听众代入这个故事中,一步一步听到故事的高潮和亮点,听众才会大呼过瘾。
当然,停顿是需要长期的沟通来锻炼的,而且对不同的听众群体也应该细分。如果你总是讲一句话,停10秒,然后再讲,听众会奔溃的。
把握节奏是把故事讲得峰回路转的精髓,是对应说话一种更好的技巧。当你在讲解设计方案的时候,你发现听众有困惑或者不信任时,你把关键的核心价值点蜂拥而至地讲过去,打消听众的顾虑;当听众吸收一些信息并满足时,缓下来,让听众可以记住并去想你刚才传递的内容。
友情提示一些时间的节奏:
- 1秒:正常聊天的停顿、偶然的眨眼。
- 10秒:小单位任务完成时间、复杂任务的一小步。
- 100秒:突发情况你做出关键判断的时间。
3,感染力
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人,特别是设计师。我们不需要一板一眼地论证什么理论,或者说设计本来就是一个灵活飘渺没有太多真实可靠理论的学问。设计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需要带动听众的情绪。
如果你做一个演讲,或者一个设计分享,发现听众大多开始低头玩手机,表明这个时候你讲的内容没有吸引力,或者你讲的听众听不懂。这个时候,你需要快进或者跳过现在这块内容。设计师需要永远把握听众的焦点,不能失去他们的注意力。
大多优秀的演讲者,都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让大家有喜有悲。一方面演讲的乐趣和兴趣陡增,一方面演讲者完整把握了听众的情绪,更容易让听众代入感情,以充分接受演讲者想传输的内容和目的。
所以,设计师应该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人。不是说需要学会讲相声,但是至少要学会讲笑话、讲故事。
如果你把产品设计想为一种语言,你的产品发布后,用户使用,就像在听你说话。那么,你除了保证他们能听清楚、听懂,能不能也同时掌握他们的情绪和感情呢?
这个往上了说,就是营造共感、创建感情绑定。这些都是设计师进阶需要掌握的技能。
4,细节与气质
任何沟通场合,不得不谈到气质。气质对你在真实世界的交流影响力巨大。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总是早于你实际表现你能力之前的。
一句老话: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make a first impression.
你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是你气质的一部分,也是你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忽略这些点:
1,你的手势。
2,你的微笑。
3,你的眼神。
4,你的头发。
5,你的衣角。
6,你的站姿。
……
这些都和你实际说话的影响一样重要。有了这些基础,你才能用你的内在和灵魂去说明一切。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看过不少TED视频,Shawn Achor是我看过最优秀的演讲者。他演讲时,每个动作细节的到位、每个停顿微笑的展望,堪称教科书经典。我觉得他不像很多明星演讲者那样遥不可及的出色,但是绝对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演讲的学习标杆。
(www.ted.com里搜索Shawn Achor,演讲题目为The happy secret to better work)
5,练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有道理。
任何讲话的天赋者,在一定场合的讲话都需要练习。乔布斯做产品演示都要排练,何况我们普通人?
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 找一个安静的房间。
- 有一面大的镜子。
- 把演讲资料放一边,对着镜子开始你的演讲。
- 观察自己的表情、动作。
- 听自己语言的停顿和节奏。
- 听自己讲的内容,思考是否能说服自己。
- 重复一直到你认为是一个满意的演讲。
一个好的演讲,应该是不会有一次结巴或者尴尬。这个其实很难。练习可以帮助你克服。
6,例子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来讲好的说话者。
第一个例子讲个人语言魅力。
Thomas,我们习惯叫托哥。他说话的时候总是给人很沉稳的感觉,让听者在再大的压力下也不会太心慌,这个是给我最深的印象。托哥在大的设计展演讲中,也是我听过讲的最有气度、且现场把控能力最好的一位。
第二个例子讲个人思考魅力的语言风格。
Paul,我们习惯叫标叔。他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敏锐的思考能力、以及多年来QQ的设计主导者经验,他讲话总是带着浓浓的哲学思考意味。记得有一次标叔在CDC交互分享会,讲自己对设计的思考,黑黑的Keynote每页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被标叔讲的生活深刻。每次工作有问题,跑去问标叔,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帮助和指导。
大家如果有幸能与托哥和标叔聊天,可以多学习他们说话的风格。
谢谢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再次,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Let's go rock 2014! : )
cheers,
yoyo
换行业的故事
最近很多朋友在问,换到设计这个行业好不好,怎么换最有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设计。这些朋友来自各个领域:产品经理,工程师,QA,EE的学生,CS的学生,高三的学生,等等。
小开心。因为大部分人想做设计的原因,都是基于他们对用户体验浓厚的兴趣。意味着用户体验真的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成为大家从业的一个有价值选择。
给很多朋友一一简单回复了关键点。但是没有时间一一详细回复。所以我想写一些文章,例如"换行业","设计的好与不好","设计的乐趣"等。
今天,想先写一下"换行业"。
我认为换行业有一些可能的理由:
1,资源平台型:有资源和平台的优势,与别人起点和过程都不一样,这样当然是很好的,这个一般老百姓如我们是没有的。
2,热情执行型: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太喜欢,不做就不开心。年轻就勇敢去做吧,机会成本低,可以有更多追求梦想的权利。
3,突破现状型:现在的工作情况确实不如自己的预期,所以想改变。这个需要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计划,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点。
4,环境改变型:你所处的大环境改变,导致你需要有新的尝试,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这里你需要重点注视自己现有的优势如何移植到其他平台。
5,灵感触发型:有一个偶然的机遇,给了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一步一步尝试,随心而至,慢慢发展。这个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求证,经常审视自己。
我也换过专业方向,所以这里还是老模式,讲自己的小故事。:)
我的模式是第5种,灵感触发,循序渐进型。
我是理科生,大学专业是信息管理系统。我喜欢计算机,但是不喜欢编程。所以这个专业从大一开始我就觉得不会是最适合我的。
大二选择了经济学,入迷了几年。也不打游戏了,也不怎么上本专业的课,天天泡在图书馆看经济学的书。有幸的是,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真的很厉害,那段时间学到很多东西,很受用。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志教授讲授的资本论这门课,那个学期我在图书馆翻出老旧的很多本资本论基本看完了。(除了看玄幻小说,这是唯一一次集中精力疯狂看书)
出国的时候随了自己的本心,既然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又喜欢经济学,那就读个都有的。密歇根大学的信息经济学专业非常适合我当时的想法。所以没有去CMU,还是去了Umich。
很喜欢信息经济学,Cohen教授的信息历史课程很有趣,陈老师的经济学和博弈论课程非常精彩。我一下进入了飞速吸收知识的阶段,很满足,零下30度的晚上在图书馆读书学习一点都不累。
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说,Yoyo,信息经济学得读PhD才有出路,不然作为外国人不好找工作。的确,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都是当时的前沿科学,大部分人读还是得到博士阶段做研究。我当时就想,不对啊,我还想在美国工作几年呢。然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当时学院最火热最酷最好找工作的专业,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互动。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美丽的邂逅,仅次于遇见我美丽的老婆。
作为一个传统的理科男,宅男,读书男,老实男,当时真的很陌生设计这帮人。HCI的同学好多帅气的,邪气的,奔放的,很多纹身的,脸上全是孔的,……,感觉很不属于这个群体。
但是为了能有一个探索的机会,我还是报了一门设计课,界面设计与交互设计,Mick老师的。这是我设计的启蒙课,我第一次知道设计是动脑子做事情的,设计是可以帮助大众提升生活品质的,设计是不需要会画画会编程也可以做的,设计是需要争吵的,设计是没有那么多艺术的。
最关键的是,我发现之前对设计同学的标新立异的抵触是一种错觉,他们其实非常重视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非常温和地立志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设计。感觉是一帮很温暖的人。
学了半学期设计,非常开心,觉得是从一个学术的环境到了一个很灵感爆发的环境。
但是我还是不确定,直到Menlo Innovations。
Menlo Innovations是安娜堡一家很小的设计公司,很励志,创始人都是40多岁因为美国经济不好下岗的中年人。他们创建了一个小的设计公司,当时主要给本地的小商务提供网站设计工作。在用户研究与评估这门课的实践部分,我们小组联系上了这家公司进行项目合作。
当时第一次看到设计公司的样子,在一个厂房里,大家都排排做,椅子滑来滑去迅速讨论。客户也在厂房里,闹嗡嗡的。和在国内生活时看到长辈格子办公桌的印象很不一样。很新奇。
项目记忆已经有些模糊,是做这家公司的招聘环节流程设计和优化。短短几周,我们尝试了多种流程设计帮助Menlo Innovations来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
当时项目结束,我们做了最终的presentation。CEO Richard,一个很有风度西装革履的美国人,很满意。他依次和项目组的每个人致谢。
和我握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至今我还记得的话:
"Yoyo, thank you so much for making our lives better."
蓦然回首的感觉,豁然开朗。我一下就懂了,我要做设计,这是我的目标,为用户设计产品,让他们开心,让他们生活更美好。
那次我认真数了一下Menlo Innovations我合作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30多人。我想,影响了30几个老外,值得!
后面我就更认真地学习设计知识。每天上课,和项目组的同学准备项目报告,温习,写论文,画设计稿,备考。因为同时学习信息经济学和人机互动,学分比一般硕士多一些,所以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
那个时候一个人在美国农村,零下30度大雪纷飞的晚上,一个人走30分钟路从图书馆走回宿舍,没有觉得有多惨,那个时候脑子里全是,Facebook为啥火了啊,网站界面该怎么布局啊,黑莓为啥这么火啊。(完了,一句话暴露了年纪……那是黑莓还很高端上流上档次的时候,我到美国第一时间就买了一个黑莓用……)
后来就不展开讲了。华盛顿联邦贸易局,纽约爱立信,西雅图美国在线,硅谷雅虎,AT&T,深圳腾讯,华为…… 我很简单地把设计路走了下去。
一路上,设计思考、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全部都在变,设计的本心没有变:
为用户设计产品,让他们生活更美好。
我个人心中的设计师的满足感,肯定不是来自职位和收入,而是来自设计师做的产品,能被多少人使用,能为多少人带来价值。
工作路上也有烦恼的时候,总是记得2009年的那个春天,在Sunnyvale一个很小的冰激凌店。我在默默地吃冰激凌。旁边有一家人在买冰激凌,那个男人给老婆和小孩说,"Hey, I'm using Yahoo! Movie on my phone, AWESOME and let's go to AMC!"
我在店的另一边,背对着他们笑得好开心,因为这个产品设计是我做的。:)
灵感触发,是因为某些巧合,得到一个灵感或者机会。
循序渐进,是因为每次进步都有感知,并会去思考和执行,才会继续往前走。
谢谢阅读。
thanks,
yoyo
微博:
http://weibo.com/youwenwenixd
点点:
http://youwenwen.diandian.com
知乎:设计师 Yoyo
换工作的思考
知乎的问题:什么时候换工作?
Yoyo的问答:
在美国换过几次工作,从美国换到国内一次,在国内换过一次工作。
个人认为换工作有几个基本点需要考虑:
1,不要为了小钱
Don't ever ever go for small money.
最不划算的方式,就是从现有的好平台去了一个一样的平台或者更小的平台从事一样的工作岗位,只是为了一个小幅度的收入涨幅。每个人对涨幅的定义不一样,就不说数字。但是一定要考虑好,你损失在现在平台的机会是什么,把机会成本仔细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也许你现在为了小钱换的工作,损失的收入,在长期会非常大。
2,沮丧是一件好事
Embrace the problems!
一个人职业生涯不长,特别是科技行业,发光发热的时间更短,一定要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个人工作中都会有沮丧的时候,例如上级喜欢并重用其他人、例如合作伙伴看不惯你、例如你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适合现在的工作环境。
这些沮丧都不是换工作的理由。
这些沮丧反而是好事,能最准确地反映你现在的弱点。精准定位问题,仔细思考,然后再解决问题看成效。这些过程才是历练你的最好机会。
平心而论,对自己残忍些,你能列举的所有工作沮丧的理由,基本你都有自己的责任和缺失。不要逃避问题。如果你这次逃避了,换到其他公司,这样的问题很大几率会再次发生。
哪儿跌倒哪儿站起来,要变更强。
3,重视自己的价值,理解自己的价格
Always test your market value.
价值是你综合的职业水平,包括你的专业技能、业界眼光、交流能力、职场人脉、管理方式等。每个人的职业价值都是自发创造,和自己强相关的,应该时刻记得你的职业价值需要进步。
职业价值没有保持水平这件事,是不进则退的,特别是在现在激烈竞争的职场。
价格是对你价值的一个客观反映,这个会浮动,例如业界现在对你的工种特别需要,或者最近经济形势特别好,你的价格就会变高。作为一个稳定工作的职场人士,你需要全面理解你的价格,这样才能帮助你在换工作的时候进行判断,是不是值得。
除去创业的人,大部分职场人士可以理解为一个商品,就是这个意思。
4,高点跳
Be confident enough to change.
最好的一种情况,是你在你现有的平台出色了,top 5%,做得很好,得到大家认可。这个时候你对其他机会进行选择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职业技能、精神状态、信心都在高点,可以面临新工作的一切挑战。
再从新机会中看你最看重、但是现在工作给不了你的东西。
从新公司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别人也想找到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一个在现在公司举步维艰的人。
准备好自己,保持优秀,是高点跳的前提。
高点跳比低点跳或者普通状态跳来说,你得到的机会和回报远远大于。
5,面临挑战的勇气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ctually I would say, Run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这个最难,而且越老越难。跳出你的舒适区域。
当你在一份工作中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不错的收入、令人尊重的职位、上级平级下级的认可、稳定的团队、舒服的工作生活平衡等。你很难走出去。
每个人都有野心,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执行力。
在理性的思考伴随下,有好的机会,你客观地认定是可以挪动的机会,但是你胆怯了。你怕失去现在的回报,你怕每天会更忙、你怕到新团队别人不信任你、你怕新公司不稳定……
其实这些都是理由,因为你太舒服了。
如果不是养老,还希望在职业上更进一步,你需要有面临挑战的勇气。
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
职业路越走,你就越发现很难有一份新工作从每个纬度都好于现在的工作。
居安思危,时刻想着自己的舒适区域是不是对你有利。
6,家庭很重要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your life.
每次职业改变,都会影响你整个家庭。父母、配偶都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多问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并仔细思考。
我每次换工作都是有父母和老婆的同意才能有勇气往前走,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怯懦和无能,我认为这是每个人应该负担的责任,甜蜜的责任。
洋洋洒洒写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thanks,
yoyo
微博:
http://weibo.com/youwenwenixd
点点:
http://youwenwen.diandian.com
知乎:设计师 Yoyo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2650232288@qq.com】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uisdc.com"是一个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的干货网站。
【特色推荐】
PS礼仪手册:网页设计师必须修炼的内功技法,更是不可或缺的WEB设计指南http://hao.uisdc.com/ps/。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63万的人气微博@优秀网页设计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http://hao.uisdc.com
———————————————————–
想在手机上、被窝里获取设计教程、经验分享和各种意想不到的"福利"吗?
添加 优秀网页设计 微信号:【youshege】优设哥的全拼
您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添加: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评论!每天赢奖品
点击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系统会随机派送奖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国内备受欢迎的设计师平台,提供奖品赞助 联系我们
AI时代的设计师生存手册
已累计诞生 648 位幸运星
发表评论 已发布1条
↓ 下方为您推荐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热评 ↓